/薄荷评论

为什么会“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作者:云杉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2-04-20
打印

以下情景你有没有经历过?

情景1:你手头持有两只股票,其中一只盈利10%,另一只亏损10%,由于资金周转需要必须卖出其中一只。那么,你会卖出哪只股票?

情景2:一个周末,你和家人一起去电影院看电影,看了半小时,大家都觉得电影不好看。如果你们的电影票是花了每张50元买来的,或者是楼下搞活动免费派送的,哪种情形你们更有可能把电影看完?

第一种情景有过股票投资经历的人都很熟悉,多数人倾向卖出盈利股票,留下亏损股票。人们把卖出亏损股票称为“割肉”,一般非不得已不愿为之。

第二种情景结果也很容易猜到。美国心理学家Arkes和Blumer在实验中将电影院季票以全价15美元、折后13美元及8美元的价格分别卖给三组被试,结果全价购票的被试比购买打折票两组被试更多光顾影院。

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经济学》一书中说:“如果一项开支已经付出并且不管作出何种选择都不能收回,一个理性的人就会忽略它。这类支出称为沉没成本(sunkcost)。”

沉没成本效应的原始定义为“如果人们已为某种商品或劳务支付过成本,那么便会增加该商品或劳务的使用频率”,是“一种适应不良的经济行为,具体表现为某一方面一旦投入了金钱、努力或时间之后,就表现出继续投入的巨大倾向”。

日常生活中,沉没成本效应随处可见,我们常常由于想要挽回损失而做出不理性的行为。一些电信诈骗先谎称你中了一笔巨款,需要支付一小笔“个人所得税”或手续费等才能领奖。很多受骗者最初受大奖诱惑蒙蔽,先付给诈骗犯一小笔费用,之后诈骗犯又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让受骗者汇越来越多的钱,这时受骗者即使已经不情愿再汇钱了,但一想到“如果我不继续汇的话,那我前面的钱全部都打水漂了!”于是滚雪球似的越汇越多,最后血本无归。

沉没成本效应在邪教现象中也经常出现。邪教打着强身健体、消灾避难的噱头,多数人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参与活动,随着参与次数增多,人们投入的时间、精力越来越多,就越来越难以自拔,即使心生疑虑也仍然深陷其中。不少邪教成员在回应亲人、同事的劝说时,经常以此为由:“我已经坚持了这么久,不想就这样放弃了”。

回到文章开头的两种情景,投资股票的本金和买电影票所花的钱均属于“沉没成本”,从理性角度,买卖股票的判断依据应该是该只股票是否值得持有,而不是当前盈利还是亏损,要不要把电影看完,也不应该根据是否花了钱买票,而要看是不是可以把接下来的时间用在其它更愿意做的事情上。

对于邪教参与者而言同样如此,过去的经历不应该成为继续参与的理由。

秦某曾深陷法轮功邪教11年,在反邪教志愿者的耐心解释下逐步认清了法轮功的欺骗本质,志愿者劝她离开法轮功时,她内心一下彷徨无措,“难道自己为之苦苦追寻十多年的‘圆满’美梦是个泡影?”虽然认清了真相,但她仍然不想放手。经历了一番痛苦与绝望的挣扎后,在亲人朋友持续耐心劝导下,秦某终于勇敢面对现实,从法轮功的精神控制下挣脱了出来。

“幸好明白过来了,没有一条道走到黑!”秦某心有余悸而又自豪地说。

秦某用自己的经历演绎了以理性打破沉没成本枷锁的鲜活例子,希望其他邪教参与者也如她一样勇敢和幸运!

编辑:Jackingsoul

终审:曙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