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本文首先探讨网络信息传播和邪教的呈现趋势。在两者出现联姻的社会背景下,采用内容分析方法,以某邪教综合网站为例进行案例研究,从中挖掘邪教在互联网环境下的传播特征。此外,通过探讨网络环境下一般舆情与邪教舆情的差异,为应对网络邪教提供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 信息传播; 内容分析; 邪教
一、信息化环境与邪教
( 一) 信息技术与传播发展
20世纪后半叶,以电子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特别是跨入 21世纪后,网民数量已处高位,互联网应用日趋丰富。从门户网站、电子邮件到论坛、博客等网络应用犹如空气一般,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孔不入,不可替代。信息技术发展从本质上推动了信息传播模式的不断进化。基于互联网环境的 Web1. 0 信息传播类似于大众传媒,强调内容的组 织和展示,门户网站是其较为典型的技术应用。以 交互应用为特征的 Web2. 0 是互联网理念和思想体 系的一次升级换代,“以点到点”的互动、无中心的对等式传播结构成为其主要特征,虚拟论坛、微 博等是其代表性应用。当前,Web3. 0 已逐渐进入 公众视野,即通过第三方信息平台同时对多信息源 进行跨平台有效聚合,筛选性过滤 UGC,具有更强 的 Web3. 0 传播力。
( 二) 宗教与邪教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至今仍然是构成不同地域和民族独特文化形态的重要因素。按照汤因比的观点,人类迄今已形成了东西两大系列六种高级宗教,包括东方系列的印度教与佛 教和西方系列的琐罗亚斯德教、犹太教、基督教和 伊斯兰教。在中国成建制的合法宗教,即一般称作的五大宗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战后六七十年代,新兴宗教出现于多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并达到高潮。这一时期,学者大量使用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的“膜拜团体” (Cult) 一词称谓新兴宗教,偏于中性内涵。正统的宗教界人士 则认为,膜拜团体是持不同于公认的正统信仰的宗 教团体。膜拜团体具有种类多、每个团体人数少的特征,信条是新的和非常规的,并且完全不在社会 上建立确定的组织。
多数学者认为,一些膜拜团体的教义极端诡异,具有恐怖的反社会行为和潜在的危险性,但只 有极少数破坏性已经显露出来,实际上已经对社会 和人类造成危害的膜拜团体,才能被视为邪教。因此,新兴宗教或膜拜团体并不等于邪教,但确有一些新兴宗教最终会转变为邪教。事实上,邪教往往披着宗教和科学的外衣,神化其教主,奴役其教徒,进而聚敛钱财,乃至残害生命。世界范围内的 多个邪教无不犯下累累血债。美国天堂之门、欧洲 太阳圣殿教、日本奥姆真理教和非洲“恢复十戒运动”等都是国外臭名昭著的邪教组织典型。 我国刑法对邪教的定义是: “冒用宗教、气功 或者其他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迷信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 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新中国成立至今,中 国政府始终在致力于打击邪教的发展,但邪教组织 在中国远未销声匿迹。
二、互联网环境下的邪教传播研究———以某邪教综合网站为例
邪教活动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信息传播活动, 传播工具必不可少。近年来,邪教组织以网络为工 具的传播非常猖獗,网上宣传和鼓动比比皆是。在 这种背景下,关注网上邪教传播的特征,探索针对 网上邪教的应对策略,是一项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应用研究。
(一) 数据分析
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分析,以非参与 性观察者的身份掌握测验信息中本质性的事实和趋 势。测验信息的样本全部随机选自独具代表性的某 邪教综合网站首页的重要报道区,抽选的时间跨度 两个月,样本数量 200 则。分析过程围绕报道类 别、关键词、宣传策略、应用媒体形式及特色等为 观测点展开。
从全部样本归纳出国际时事、国家政治、科教、 商业报道等共10 类报道。统计发现,国家政治是该网站报道的首要取材源,占比达 24%; 国际时事、市井 和娱乐报道位列其后,均过 16%; 而商业报道、养生 等其他6 类数量较少,分布差异明显。
报道类别与数量对比
在宣传策略上,我们提炼出一般报道、负面报道、间接宣传和直接宣传四类,不同宣传策略占比情况超出预 期。直接宣扬邪教内容的仅有 5 则 (2. 5% ),一般报道高达136 则 (68% ),间接宣扬 邪教思想的报道也有 52 则 (26% )。数据显示出邪 教网站宣传过程的隐蔽性,吸引众多不知情的普通 网民前来围观,以提高网站的人气和影响力。即使 在直接和间接宣扬邪教思想的 57 则报道中,网站也未采用横冲直入的简单手法,而是巧妙地植入其 真正要宣传的内容,采用 “润物细无声”的宣传计谋。
在宣传策略与报道类型的二维透视图中,直接宣扬邪教思想的全部 5 则消息 (100% ) 和间接宣传报道的 32 则消息(约 61. 54% )均取材于国家政治生活,采用间接宣传策略的社会热点 (13. 46% ) 和市井报道 (11. 54% ) 位列之后。这在某种意义上显示出邪教与政治、社会的天然联系,较易在这些类别的报道中植入邪教思想。值得 注意的是,20. 83% 的国家政治类消息是一般报道, 科教、体育、养生三类消息则全部为一般报道,纯粹充当类似视觉背景而非对象,既能迷惑网民,又能显示网站的综合性。毕竟网站频繁刊登虚假信息 会降低网民信任度,进而丧失影响力。
宣传策略与报道类型的二维透视
在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方面,该网站更是煞费苦心,采编制作颇有专业精到的味道。单纯文字的报道仅有 34 则 (17% ),而其中还包括针对国际时 事和国家政治的 2 则互动式报道;带有单一图片和组图的报道有124 则 (62% );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视频报道高达 42 则 (21% )。分析发现,报道中采用多种媒体形式呈现网民观点、专访人物,借他人 之口发言是常用伎俩,且多配有延伸性文字或视频 链接,报道更显立体感和客观性。
此外,宣传策略与所用媒体类型的对比中,直接宣传邪教思想的报道中有 40% 使用了视频形式,另外40% 仅用了文字; 负面报道有43% 使用了大量组图的手法。而在全部 200 则报道中,延伸性阅读的处理也颇具学问: 一般性报道基本没有编排其他相关内容; 而直接与间接宣扬邪教的正文报道后,却穿插不少以视频、图像、文字等形式的邪教素材。
( 二) 网上传播特征
上述数字的背后,明显反映出该网站宣传的极其隐蔽性,“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阴谋不攻自破。
第一,灵活把握网络环境的议程设置。议程设置即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相关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某些事实和意见。该网站的报道制作就明显渗透出议程设置规则的大量使用。比如,不惜成本使用大幅组合图片、视频等,靠直观视觉冲击渲染社会群体性事件等热点;为增强客观感,大篇幅记叙 “事实”,而相应的评论却记录不多甚至没有;把抢眼的图片和有目的强调的文字 (通常是负面的事件) 置于开篇。在 Web2. 0 时代,网上互动已成为网络传播的首要特征,由此 “互动”会使议题的设置权下放,为网民左右议题的发展方向提供便利,进而使议程设置陷入尴尬或失效。有些意想不到的是,该网站却依然依靠议程设置来 “巧妙”地设置网上互动: 一方面,有选择地从其他媒体引入众多网民评论,选取 “一边倒”的评论配合实现报道意图,如国家禁用 Windows8 系统的报道即从新浪微博中过滤掉了一些网民的积极发言,而干脆大量使用 “某网名的网友说”之类文体,其真实性无从考证。另一方面,直接在某些报道中内嵌互动板块。如在间接涉及邪教的某报道中,仅有某个议题名称并待网友讨论,主体是网友的发帖。但整体观 察会发现,其前两则吸引眼球的报道均是该议题的铺垫。一些网友也确实延续前两则报道来发表观点,在不知情中扮演了一次同谋。
第二,习惯搭乘社会最强热点的便车。以时事为土壤是该网站宣扬传播的起点。经分析,全部 200 则样本无一例外地均有很强的时效性,犹如一个时事万花筒,包罗万象: 两个月跨度内的世界杯、中国高考、马航失联等热点无不涉及。报道的主题寄生于当下的时事浪潮中,标注的关键词五花八门,重复率极低,在混沌中似乎隐藏着一些 “秩序”: 所有非一般报道中,重复的关键词都是与抗议、解密等有关的。这也隐约体味到该网站的青睐,在带有一些负面元素的题材中顺势进行消极的引导。这类消息还往往配有丰富的媒体表现手段,加上网民的猎奇心理,使得它们被 “强化”,变得更富影响力。
第三,善于散布网络谣言。该网站刊登的非一般报道充斥了大量谣言。采用负面报道和间接宣传策略所呈现的谣言常常似是而非,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却刻意歪曲或夸大。游离于真实与 谎言的边缘,具有很强的迷惑性。网站中的这类谣言一般采用递进式结构: 先报道时讯,之后加些点缀 (如少许评论、网民言论、背景介绍等) , 而使新闻变身谣言的往往是这些缺乏支撑依据的点缀。网站的另一类谣言则是无头消息,无中生有,危言耸听,通篇信息虚假不实,在境内外的门户综合网站上找不到相关报道。这也是相对彻底地剥离隐蔽外衣,网上邪教传播的本质伎俩。5 则直接与邪教有关的报道就均属于此类,它们的特点是篇幅一般较长,有一定的故事性,评论所占比重大。利用公众空白或模糊的认识巧加引导,暗示论点。普通网民较难考证其真伪,不易分辨。 但对于这类不实报道的编排该网站还是小心翼翼(仅占 2. 5% ) ,显然担心坏了名声。在内容分析中也注意到非一般报道基本是以上三类网上传播特征的组合,报道框架巧妙编排。而伴随云计算、移动媒体等深入应用,相关邪教网站间的集成共享、邪教人员与普通网民的即时互动性传播也许会成为今后邪教传播的新趋势。
三、互联网环境下的一般舆情与邪教舆情比较互联网环境下邪教应对与一般舆情引导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且其有效性在于切中要害,对症下药,故关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析将会对网上邪教应对提供些许思考。
( 一) 时间跨度
因舆情与中介性社会事件相伴,常带有较强的实效性和变化规律,故由某个社会事件引发的网上舆情时间跨度相对短暂,其引导过程强调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先机和主动权。而网上邪教背后对应一个个破坏性膜拜团体,这些组织的生存周期显然与某一社会事件不能相提并论,邪教应对更见长于持久的博弈和对抗。
( 二) 参与群体
网上舆情的主题五花八门,不同兴趣点的上网者相叠加就可能延伸至全体网民,他们都可能充当潜在的参与者。因此,针对参与群体的引导,有按消极舆情的人数规模来区分对待的方法。网络邪教访问常客的类型却单纯一些:可分为邪教组织成员和亲邪教媒体的网民两类,而存在成为信徒风险的后一类则是网络反邪教的重点。
( 三) 开放程度
舆情引导强调公开透明,最大程度满足公众知情权,解疑释惑,压制社会谣言,防止舆论失控。经典的谣言公式 R = I × A 显示,事件的重要性 ( I- Importance) 和其模糊性 (A - Ambiguity) 是控制谣言的两个直接变量。反观网络邪教应对,完全采用广播式的信息公开化反而可能引起 “无辜”网民的关注,上升为邪教主题的社会事件,增加应对难度。因此网络反邪教具有很强的靶向性,在特定网络空间针对参与群体的应对和引导更为现实。
( 四) 形成机制
网络舆情均因事而起,以热点事件触发,进而促成网络环境下网民个体言论碎片的累积与规模性震荡。每一位公众的发言像是以不同角度有感而发的命题作文。网上邪教对应非分散个体而是集中组织,形成有预谋的系列化行动,消息有组织和关联,且更青睐利用隐晦表达和暗示等媒介宣传手段渗透出某个邪教组织的意愿。这从上节的某邪教综合网站分析中就可见一斑。
四、应对网络邪教舆情的启示与思考
鉴于网上邪教传播的独特性以及互联网技术本身的迅猛发展,网络反邪教工作不仅要从战略上做好新媒体网络时代的顶层设计,还要从战术到技法进行逐级规划,要充分考虑现实世界与网络虚拟世界的纵横交错,从大时间跨度上设计我方更为主动的网络传播步调与节奏,以更具时效性、更接近广大群众日常工作生活和更接地气的信息传播渠道、方式及内容向世界传递真实信号,使邪教企图传播谣言或 “移花接木” 的丑恶行径很难容身。
互联网本身的虚拟性和隐蔽性就很强,邪教组织也正是利用这样的环境,伪装并不断地改变其信息传播方式,因此,从战术技法上讲,有效地治理和防控邪教组织利用互联网大肆传播非法有害信息,并不太适宜过度关注敌方动态,以临时性反击为重点。而应结合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地采取更为主动的斗争策略,变被动应对为主动出击,掌握主动权、“赢在制空权”。
还要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的实时传播力,试验开发有关宗教与邪教相结合的移动版网站或 APP 应用。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大数据分析、智能搜索等新技术在反邪教领域之应用,构建包含数据采集、加工、呈现等为一体的网络反邪教数据平台,开展通过关联分析、文本聚类、用户特征提取等数据应用向目标群体主动推送特定信息的试验,提升反邪教信息传播效果。
当然,敌方策略方法运用及技术应用动向同样不容忽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网络宣传与斗争工作形势非常复杂而严峻,我们必须在主动出击的同时,密切关注并实时深入研究敌方动态,以期从知彼中抢占先机。
作者简介:
薛鹏,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膜拜团体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
范宝祥,北京联合大学北京膜拜团体与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