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从2012 年ICSA 年会看膜拜团体研究的新动向
作者:陈天嘉 任定成  

一 、前言

 2012年7月5—7日 ,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the International Cult ic Studies Association, ICSA)在加拿大蒙特利尔(Montré al)举办年会 。通过会前检索分析文献、会上与主办者和组织者及各国参会者的交流,以及会后对文献的分析,我们从一个侧面了解到膜拜团体研究的国际动向 。本文的目的,在于将我们的观察和认识,就教于学术界 。

二、反膜拜团体运动与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的转型

 「邪教」( evil cult ) 是一个中国概念 。早在唐代,就出现了「邪教」的说法 。及至清代,「邪教」一词有了与现在接近的用法 ,即挑战政府权威、破坏常态社会秩序、有时候还会伤害团体成员及其家人的非传统教派 。1950年代,中国大陆曾经使用「反动会道门」的概念指称这类团体 ,但从199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大陆主流社会又开始在这种意义上使用「邪教」一词 。由于判断邪教的标准不同,为避免对 研究对象的「污名化」处理而影响学术研究的「客观性」 ,一些学者用「民间宗教」 、「秘密教门」 、「秘密社会」 、「救世社团」 的概念来指称这些非传统教派 。

在西方 ,人们一直用「异端教派」 ( sec t ) 一词指称那些对 《圣 经》 做出新的解释而从天主教中分裂出来 、形成了不同教义和宗教实 践的教派 。到1930年代 ,学者们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了「膜拜团体」 ( cult ) 的概念 ,指称那些不同于异端教派 ,从传统宗教之外产生 ,与 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高度紧张 ,靠克里斯玛(charisma)维系其领袖与 信徒之间关系 ,具有奇怪信仰和越轨实践的类宗教团体 。1940年代 , 这样的膜拜团体现象发展成为社会运动 ,一些膜拜团体控制其成员的 心智 ,并对他们造成潜在或直接的伤害 。

1970年代以来 ,西方兴起了反膜拜团体运动 ,随之出现了反膜拜 团体的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 。部分出自法律原因和学术原因 ,一些学 者把「膜拜团体」 的概念纳入「新宗教」 的范畴 ,另一些学者则使用 「破坏性膜拜团体」 的概念指称那些极端的膜拜团体 。

国际上研究「异端教派」 、「新宗教」 、「救世团体」 和「膜拜 团体」 的圈子很多 。研究和反对膜拜团体的组织机构的名称中对这类 团体的指涉也不相同 。不过 ,「膜拜团体」 或者「破坏性膜拜团体」 是与中国大陆主流社会所说的当代「邪教」 概念最为接近的西方概 念 ,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的学术活动和反膜拜团体的实践是与中国大 陆反邪教工作最为接近 、规模最大 、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虽然该组 织与中国大陆主流社会在不少方面的看法和做法有所不同甚至相反 。

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的前身是凯 ‧ 巴尼(Kay Barney) 1979年创立 的美国家庭基金会(American Family Foundation, AFF) 。巴尼是美国飞 机制造和销售公司雷声公司国际事务部退休主任 ,因其女儿卷进统一 教(the Unification Church)遭受了伤害而创立该基金会 。他成立美国家 庭基金会的目的 ,是为了从专业和科学的角度帮助像他女儿那样涉入 膜拜团体的成员脱离这些团体并免受伤害 。基金会的工作主要是组织 开展研究和教育活动 。1980年代初 ,哈佛大学从事新宗教运动研究的 精神病学家约翰 ‧ 戈登·克拉克(John Gordon Clark, 1926-1999)带领其 团队积极参与了A FF的活动 。后来担任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执行董事的迈克尔 ‧ 朗高尼(Michael Langone)就是这个团队中的一员 。

朗高尼编辑的《离开膜拜团体而恢复 :帮助心理和精神虐待受害 者》 论文集(Lang one ed. 1993) ,反映了A FF的早期立场和策略 。全书 收录了与美国家庭基金会联系密切的2 2 位作者的1 9 篇文章 。作者包 括研究者 、治疗师 、神职人员等帮教专家 。社会学家玛格丽特 ‧ 辛格 (Margaret Singer)在序文中明确将人民圣殿教(the Peoples Temple)等组 织归为采取精神控制的邪恶组织(evil organization) 。书中的基调是 : 一些极端新宗教运动在使用心理操控对教徒进行伤害 ,要通过攻击膜 拜团体领袖 、教义及其活动来与之做斗争 ,对于膜拜团体成员的帮教 要包括诸如强制脱离(deprogramming)之类的激进措施 。该书曾遭到学 者的批评 ,被指观点偏颇缺乏平衡 ,所有的帮教建议和心理疗法仅仅 基于单一的洗脑理论 。(Saliba 1995)

AFF对膜拜团体采取的立场是强硬 、激进和直接的批判 。其学术 资源单一 ,主要来自精神病学的理论和实践 ,很多需要缜密区分和辨 析的观念被认为理所当然 ,其会议语言缺乏学术术语 ,泛泛的讨论难 以交流新知 。从事新兴宗教研究 、区域研究 、社会学研究 、政治学研 究 、法学研究 、无神论研究 、补充与替代医学研究的学者当中 ,少有 参加AFF和ICSA会议者 。

在这样的背景下 ,美国家庭基金会于2004年更名为「国际膜拜团 体研究会」 ,在理念和工作方式上自觉转型 ,以更好地反映组织的关 注焦点以及邪教研究的国际维度和学术维度 。

ICSA 宣称 ,它是一个由关注膜拜团体 、替代运动及其他环境中 的心理操控和心理伤害的人士组成的一个全球性网络 。该研究会收益 免税 ,支持公民自由 ,不依附任何宗教或商业组织 。其使命是用研究 和专业的视角教育公众并帮助那些受过伤害的人 。为履行其使命 ,该会提供的平台和服务包括大会 、工作坊 、地方会议 、专门演讲 、研讨 会及其他活动项目 ,藏有25, 000多篇(部) 文献的电子图书馆及多种 期刊和出版物 ,个性化的帮助 ,如何评价和使用信息有效处理膜拜团 体和其他团体有关问题的看法 ,对膜拜团体研究的支持 ,与涉入膜拜 团体和其他团体的家庭和前成员 、帮教专家 、学者及对膜拜团体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其他人组成网络联系的机会 ,训练志愿者的机会等等 。ICSA在世界多个国家如比利时 、西班牙 、意大利 、加拿大都有 联络机构存在 ,每年年会基本上会在这些地区举办 。年会为社会学 、 犯罪学 、心理学 、神经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研究者 、帮教专家提供一个 可进行面对面交流的学术平台 。ICSA 2 0 0 5 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召开的 会议中明确提出 ,该组织致力于运用学术和专业研究 ,来分析家庭和 个人的膜拜经历(cultic experiences)所招致的现实问题 ,并协助专业人 士进行帮助和预警 。(Lang one 2005)其主办的《今日国际膜拜团体研 究会》 (ICSA Today)旨在反映各国反膜拜团体的实践 ,拥有20人的庞 大编辑队伍 ,其中7人来自美国以外的国家 。

基于cult一词定义上的模糊性与局限性 ,又因为某些特定组织 和运动在不同时空会发生变化 ,简单地贴标签并不明智 ,因此ICSA 不主张开具膜拜团体清单 ,主张使用描述性的形容词cult ic 代替名词 cult ,以「是否造成伤害」 作为判断是否cultic的标准 。

ICSA 期望与世界各地相关组织 、团体和个人建立联系 。针对一 些组织或运动从先前的封闭和极端逐渐转向有限开放和温和的世俗 化情况 ,同时出于法律因素的考虑 ,ICSA 的策略从原来的单纯「反膜拜团体」 ,过渡到淡化对抗 ,倡导不同群体之间理性平等对话 。 ICSA 相信 ,它所研究的问题是复杂的 、多学科性质的 ,因此需要公 开地表达并考虑多种多样的观点 。ICSA极少对特定问题表明正式立 场 ,更愿意鼓励那些对ICS A 的董事会和顾问团 、委员会 、大会 、出 版物以及其他研究和教育活动做出贡献的人们明确地表达个人意见 , 以使同行和他人能够予以评论 。ICSA 会邀请一些膜拜团体现在的成 员参加年会讨论 。这些举措使得其形象逐渐趋向温和 。但是 ,对于已 经确认造成伤害或存在潜在伤害的危险组织 ,ICSA 仍然会坚决揭露 并提出警示 。

虽然有了这些变化 ,但学术界仍时有对ICS A 的批评之声 。就在 2009年 ,道格拉斯 ‧ 柯万(Douglas E. Cowan)和大卫 ‧ 布罗姆利(David G. Bromley)还在指责ICSA并没有提供描述一个团体具有「膜拜特点」 有哪些必要指标 ,他们既没有界定多少实践和行为构成所谓「过度」  行为 ,也没有提供他们所列出的具有伤害性的实践的证据 。他们二人 还批评说 ,ICSA 列出的膜拜性质的特征表过宽 ,甚至可以把诸如福 音派新教 、罗马天主教 、佛教和印度教之类的主流组织都放进去 。 ( Cowan and Bromley 2009 : 4, 219-222)

 三、2012年ICSA蒙特利尔年会总体情况

 ICSA 的2 0 1 2 年年会由ICSA 、膜拜团体/异端教派-信息(Info - Cult/Info-Secte) 、蒙特利尔大学比较犯罪学研究中心(ICCC) 、魁北克 为受害者辩护协会(LAssociation québécoise Plaidoyer-Victimes)共同主 办 。年会委员会由4人组成 ,他们分别是 :ICS A董事会主席劳娜 ‧ 郭 德伯格( Lorna Goldberg ,女 ,美国) ,ICS A董事兼《国际膜拜团体 研究学报》 共同编辑 、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Universidad Autónoma de Madrid ) 生物与健康心理学系副教授卡门 ‧ 阿尔门卓斯( Carmen Alm end ros ,女 ,西班牙) ,ICSA 董事和「膜拜团体信息」 执行董 事及创始人迈克尔 ‧ 克罗普菲尔德(Michael Kr op veld ,加拿大) , ICSA 董事会执行董事兼 《今日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 主编朗高尼 (Michael D. Lang one ,美国) 。此外 ,蒙特利尔年会计划委员会9人 和科学大会组织委员会4人也参与了年会的组织 。

此次年会的主题为「操纵与欺骗 」 ( M an i p u l a t i on   and Victimization ) 。在年会分会中 ,包含题为「宗教语境中的操纵与欺 骗 :理解与争议」 的科学讨论会( 由ICCC组织) ,与其他分会同时 举行 。年会以帮教膜拜团体成员和警示为宗旨 ,并避免政治话题 ,避 免引起法律纠纷 。会议的基本要求与声明表示 ,报告人的观点和立场 不代表ICSA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采访 、拍照 。

参会总人数为2 5 2 人 ,平均年龄5 2 岁 。其中 ,第一次参加年会的 占40% ,膜拜团体前成员占60%( SGA〔第二代成人〕 占30%) ,膜拜 团体成员家人参会者占2 0%(其中前成员家人占6 0% ) 。前成员参会比例最高 ,是ICS A 最关注的群体 ,多种活动都围绕前成员展开 。报 告人为98人 ,来自13个国家 ,其中美国人最多 ,其次是加拿大人 、西 班牙人和英国人 。

图1 :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2012 年年会论文报告者国别分布

 国际膜拜团体研究会2012 年年会论文报告者国别分布.png

此次年会的主要内容包括 :( 1 ) 全体大会 :开幕式 、闭幕式 、 ICSA 报告 、选举新的董事会主席 、颁奖 ,( 2 ) 1 0 场专题讨论会 ,( 3 ) 「宗教语境中的操纵与欺骗 :理解与争议」科学讨论会 ,( 4 )心得交流 会(仅限前成员) ,( 5 ) 临床交流工作坊(精神健康专家) ,( 6 ) 学生墙报 ,( 7 )凤凰计划(Phoenix Project ,前成员文艺作品展) ,( 8 )膜拜团体问题图书展销 。

其中 ,1 0 场专题讨论会的主题包括 :膜拜团体受害者与法律 , 膜拜团体与家庭 ,膜拜团体与社会 、历史 、文化 ,膜拜团体与神经 生理 、心理及认知科学 ,闭关弟兄会(Exclusive Brethren)的操纵与欺 骗 ,研究策略与对话 ,其他相关机构介绍与展示 ,法语分会 ,波兰膜 拜团体研究 ,西班牙膜拜团体研究 。

在讨论会的报告中涉及较多的膜拜团体包括 :闭关弟兄会 、基督 军修会(Legionaries of Christ)下属的平信徒运动(Regnum Christi) 、神 圣公民(Sovereign Citizen) 、统一教(Unification Church) 、奎师那知觉 运动(Hare Krishna Movement)和科学神教(Scientology) 。

在闭幕式上 ,ICSA董事会主席劳娜 ‧ 郭德伯格卸任 ,ICSA董事 史蒂夫 ‧ 艾切尔(Steve K. D. Eichel )当选为主席 。会议向「天主教膜 拜团体基础的哲学反思」(加拿大) 和「摩门教在招募新成员中所采 取的社会-心理影响手段」(美国) 两份学生墙报分别颁奖 。最后 ,组委会宣布下次ICS A 年会将于2 0 1 3 年7 月4- 6 日在意大利德里雅斯特 (Trieste)举行 ,年会主题为「团体中的操纵 、滥用权力与虐待」 。

 四、2012年ICSA年会学术分会的关注焦点

 操纵与欺骗的方式和机制 。ICSA 每年都专门开设一个揭露和警 示膜拜团体的分会作为主题分会 ,反映全球最新的膜拜团体信息 , 对造成伤害的组织进行剖析 ,既有学者的研究论文报告 ,也有前成员 、专家 、成员家属的讨论与现身说法 。此次年会的主题分会是「闭 关弟兄会的操纵与欺骗」 。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哲学教授彼得 ‧ 考斯 ( Peter Caws)曾经是闭关弟兄会的成员 ,幼年在该组织中长大 。他对 manipulation 、victimization进行了词源与词义考察 ,以闭关弟兄会的 教义 、行动为例 ,分析了这些语义的概念范围 ,揭露了该组织的修 辞策略 、真实意图 ,以及对成员所造成的伤害 。在加拿大道森学院 (Dawson College)和肯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任教的苏珊 ‧ 帕尔默(Susan J. Palmer)考察了1990年代以来加拿大 、美国和法国涉 及膜拜团体教主骚扰或强奸幼女的新闻报导和犯罪案例剧增的情况 。 她将这些案例概括为三类 :第一类是膜拜团体的文化敌对者诉诸编造 性丑闻的策略捏造的「虚假指控」 ,这些断言几乎不可能反驳 ;第二 类是「传统教主」 ,即仿效古代亚伯拉罕教先知 ,基于教义的多配偶 者或与女信徒结成「精神婚姻」 的辩护者 ;第三类是具有心理学恋童 癖特征的新宗教运动领袖制定教规教义来为自身犯罪服务 。她指出 , 包含性魔力 、破戒 、性的仪式操控的性犯罪是塑造教主克里斯玛的机 制 。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与科学传播系主任张增一教授对2 0 0 0 - 2 0 11 年间中国大陆报纸关于「邪教」 的报导做了统计分析 。根据这些报 导 ,邪教在中国导致的死者 ,除了邪教实践者本人外 ,相当一部分是他们的家人 。张教授指出 ,在中国大陆报纸的报导中 ,对邪教导致伤 害尤其是死亡原因的描述 ,多归因于这些邪教以身心修炼治病健身为 诱饵 ,实现对练习者的精神控制 ,从而导致一些练习者精神异常 ,拒 绝就医服药 ,贻误治疗时机而死亡 ,甚至自杀或杀害他人 。

膜拜团体心理伤害的测度 。1 9 9 4 年 ,威廉 ‧ 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 、朗高尼和亚瑟 ‧ 都尔(Arthur Dole)根据对308位受试者就 112个问题的回答 ,开发了一个28项团体心理虐待等级体系(the Group Psychological Abuse Scale, GPA) ,作为对那些经常性地或者系统地对 其成员进行心理虐待的团体进行测量的评价体系 。( Chamber s et  al 1994 ) GPA已经翻译成西班牙文和日文 ,并且已经用于全世界数十项 以上的研究 。此次年会上 ,阿尔门都斯交流了他们开发的用于评估不 同类型膜拜团体心理虐待策略实施密度的测度工具「团体心理虐待标度」 (The Escala de Abuso Psi cológico Aplicado en Grupos, EAPA-G) 。 与ICS A提出的GPA类似 ,E APA-G从科学角度根据经验方法来评估团 体环境下的心理虐待 。但不同的是 ,E APA-G是基于另一种对操控团 体心理虐待的定义和分类 。该工具已经成功用于监控评估三个来自西 班牙 、日本和英语国家的不同社会文化环境下的膜拜团体 。西班牙格 拉纳达大学心理学教授胡安 ‧ 戈多伊(Juan Godoy)指出 ,家庭是儿童 身体 、心理 、社会心理健康成长的首要环境 ,当家庭成员加入某个膜 拜团体时 ,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可能遭受伤害 。在阻止精神分裂症复发 的研究中 ,关于情感表达(expressed emotion, EE)的研究最多 。戈多伊 使用了常规的坎玻威尔家庭访谈表(Camberwell Family Interview, CFI) 和对亲属问答反应的纪录报告来测度家庭情感气氛(family emotional climate, FEC) 。为了弥补CFI和FEC两种方法的缺点 ,戈多伊小组开发 了评估情感表达的结构访谈(Structured Interview for the Assessment of Expressed Emotion, E5)进行测度 ,用来尽可能评估家庭成员的互动 。 在会上 ,戈多伊报告了E5开发最新版本E5-c的情况 ,并讨论了家庭干 预计划带来的启示 。

膜拜现象的神 经生 物学解释 。对 人 类 大 脑 的 研 究 ,可 以 加 深对特定环境下人的认知 、情感 、感知和行为的理解 。现代依恋 理论( modern attachment theory ) 和人际神经生物学(interpersonal neurobiology)理论是目前最广泛使用的两个理论 。现代依恋理论确证 了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 by, 1907-1990)和后续研究者发现 的依恋模版(templates)具备大脑内部的生物基础 。人际神经生物学则 强调 ,大脑在人际环境中发展 ,受该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长期从事膜 拜团体临床研究的美国南加州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临床教授多尼 ‧ 维 特赛特(Doni Whit sett)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研究膜拜团体造成的人际创 伤 。维特赛特指出 ,一个健康的组织系统要同时存在连动(linkage)与 变异(differentiation) ,膜拜团体是群体组织 ,其群体思维 、群体感受 和群体行动属于一个极端的例证 ,要求成员间建立联动 ,却阻止成员 的变异 。在组织中 ,虽然成员间的连动是舒适的 ,让彼此有归属感 , 但是代价却很高昂 ,成员失去了个性即变异 。在大脑中 ,连接高低脑 皮层的区域是前额皮质(prefrontal cortex, PFC) 。维特赛特描述了移情 作用 、情感调节等前额皮质的九个功能 。

政府、法律与膜拜团体的关系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法学教授 琳达 ‧ 德曼(Linda Demaine)考察了美国对膜拜团体传教的管理 ,分析 了膜拜团体传教导致法律起诉的启示 。民主制的核心理念之一是思想 的畅通交流 ,政府在限制个人之间的相互思想影响方面非常谨慎 。一 个关键预设是 ,人们能够自主评估针对自己的劝说 ,会抗拒那些有悖 于个人兴趣的劝说 。德曼指出 ,在特定情况下 ,政府会认为以上预设 失效 。她通过分析美国政府监管各种类型的传教活动 ,考察了政府希 望民众抵制的传教方式 ,以及政府认定有碍法规实施的传教方式 。加 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社会学教授斯蒂芬 ‧ 肯特(Steve Kent)研究了美国和 加拿大的一些膜拜团体如「神圣公民」 、「科学神教」 的反司法教义 和行动 。这些组织拒绝遵守国家法律 ,他们根据教义自行制定法律 、 司法程序等 ,极易对国家司法和执法人员产生敌对行为 。肯特分析了 「神圣公民」 对抗司法 、攻击甚至杀害执法人员 ,「科学神教」 滥用 法律指控来骚扰反对者等恶劣事件 ,指出这些北美地区膜拜团体攻击 司法系统的类型和范围与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对个人利益的安全考虑 相关 。瑞士日内瓦大学法学教授 、日内瓦信仰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 on Beliefs in Geneva)主席弗朗索瓦 ‧ 白朗内(Franç ois Bellanger) 长期从事有关宗教自由 、膜拜团体非法活动方面的研究 。他指出,言论自由和信仰自由是最基本和重要的两种权利 ,公民对膜拜团体的指 责与批评是言论自由的体现 ,但是同时 ,膜拜团体会指责这些质疑和 干预是对信仰自由的妨害 。他分析了在膜拜团体 、反膜拜团体组织 、 膜拜团体成员互动中 ,信仰自由和言论自由所起到的作用 。

膜拜团体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当今 ,膜拜团体现象复杂多变 ,而 持不同立场的群体会有不同的表达和诉求 。膜拜团体成员及其家人 、 反膜拜团体运动者 、膜拜团体辩护者 、新闻媒体 、法律界看待膜拜团 体的角度不同 ,这些群体内部也是态度迥异 ,甚至出现激烈的对抗 。 在学术维度 ,对研究对象的描述与资料解读中如何秉承研究的元价值 (meta value)而摆脱研究者自身的价值负载 ?面对复杂多变的群体 ,研究 者采取哪些必要的立场和策略 ?在年会的研究策略与对话部分 ,国际 膜拜团体研究的领军人物 、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宗教社会学荣休教授 、 「宗教运动信息网路中心」创办人爱琳 ‧ 巴克(Eileen Barker)就宗教社会 学研究立场的学理问题与现实考虑作了分析 。针对澳大利亚麦考瑞大 学(Macquire University)史蒂文 ‧ 马切(Steven Mutch)提出的新宗教研究中 关于区分「前成员研究」 与「现成员研究」 方法论问题的观点(Mut ch 2006) ,巴克指出 ,虽然在学理上宗教社会学家在试图理解「膜拜团体 战争」 (the cult wars)的努力中 ,不应当代表任何一方 ,或者说 ,应当代 表每一方 ,但是现实情况中保持中立的骑墙立场会产生诸多困难 。为了 尽可能多理解多种立场及其内在紧张 ,在方法论上有必要适当跨越立 场的栅栏 。北京大学宗教社会学学者卢云峰副教授报告了他本人在台 湾对一贯道培养虔诚成员策略的多年田野调查结果 。他发现 ,一贯道 所实践的「渐进性严格」 模式以及经过改良的「许愿-还愿」 机制在 提升信徒虔诚程度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其研究表明 ,虔诚信徒的产生并 不神秘 ,也无须言必称「洗脑」 ,完全可以运用社会学概念来理解 。

与膜拜团体成员的对话 。在ICS A 以往的年会上 ,法轮功 、奎师 那知觉运动成员都曾经在大会上参与辩论 。作为研究对象和关注对象 的膜拜团体能够出席发声 ,无论其持有何种立场与意图 ,都为研究 者 、帮教人士提供了进一步深入观察和了解的机会 。此届年会上 ,奎 师那知觉运动和统一教都有成员参会 。统一教现成员表示 ,ICS A 已 从大张旗鼓地「反膜拜团体」 逐步拓宽其关注焦点 ,而统一教也在保持基本「救世」运动特征和教主地位的前提下 ,在封闭和保守的教规 方面有所缓和改变 。在ICS A 组委会的主导下 ,有记者 、帮教专家和 膜拜团体成员家人与统一教成员进行了对话和辩论 。

 五、膜拜团体研究的现状和新动向

 极端或者破坏性膜拜团体严重危及正常的社会秩序 、伤害人的心 灵和身体 。主流社会断然采取合法措施 ,揭露其恶行 ,反对其活动 , 有效遏制了其在社会上的蔓延和对人类生命的践踏 。据不同国家主流 媒体报导 ,1 9 7 0 年代至今 ,一些破坏性膜拜团体通过欺骗和操纵 , 导致一系列悲剧性群体事件:1977年39位天堂之门(Heaven s Gate )成 员在加州自杀 ,1978年近千名人民圣殿教(the Peoples Temple)成员在 圭亚那(Guyana)自杀或被谋杀 ,1980年代中期薄伽梵 ‧思睿 ‧拉杰尼 希(Bhagwan Sri Raj neesh)即奥修(Osho)的信徒被判窃听 、阴谋谋杀律 师 、传播沙门氏菌及其他罪行 ,1993年数十位男女和孩子与他们的大 卫教派(Branch David ian)领袖大卫 ‧柯瑞什(David Koresh)在美国联邦 政府特工长时间围攻之后烧死 ,1995年欧姆真理教(Aum Shinrikyo)成 员在东京地铁释放沙林毒气杀害1 2 位乘客 、伤害5 , 0 0 0 余人 ,1 9 97 至 2 0 0 1 年媒体报导法轮功要求其成员患病不就医导致死亡 、其成员制 造杀人和自焚事件 ,2000年千余名恢复上帝十诫运动(the Movement for the Restoration of the Ten Commandments)的成员在乌干达被谋 杀 ⋯⋯ 。正是媒体 、政府 、学界和非政府组织的揭露 、反对和干预 , 才使破坏性膜拜团体的恶劣行为在本世纪以来有所收敛 ,媒体报导的 大型恶性事件相对减少 。

在反对破坏性膜拜团体的过程中 ,逐渐出现了不少名称各异的反 对破坏性膜拜团的非政府组织 ,这些组织积极从事膜拜团体的信息收 集 、警示及对其成员和家人的咨询及救助康复工作 。除了ICS A 外 , 有影响的组织还包括美国的新泽西罗斯研究所( the Ross Institute of New Jersey) 、乌克兰的膜拜与社会(Cult and Society) 、加拿大的膜拜团 体/异端教派信息 、魁北克为受害者辩护协会 、埃德蒙顿反心智虐待协会(Edmonton Society against Mind Abuse) 、意大利的心理虐待救助 (S.O.S.-Abusi P sicologic i) 、西班牙的社会瘾癖关注研究(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Social Addiction) 、瑞士的日内瓦信仰信息中心 、日本膜拜 团体预防与康复协会(Japan Society for Cult Prevention and Recovery) 、 中国关爱协会(China Care and Compassion Society)等等 。这些组织都 有自己的工作平台和对外窗口 ,但它们也注重相互之间的信息交流 和合作 ,共同推进这项事业 。在ICS A 年会上 ,多数这样的组织都会 参加 。其中有些组织并与当地政府有合作关系 。「膜拜团体/异端教 派信息」 的工作 ,就得到了蒙特利尔市政府的支援 ,政府还为此届 ICSA年会的部分参会者举办了招待酒会 。

膜拜团体活动与反膜拜团体运动都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从2012 年ICS A 年会反映的信息来看 ,一些历史上发生过破坏性犯罪事件的 团体和运动为了获得认同 ,开始以部分世俗化策略改变旧形象 ,如日 本欧姆真理教在教主被执行死刑后对社会公开道歉并发生温和蜕变 。 另一方面 ,一些带有明确政治诉求具有社会煽动性的运动正在公开 化 ,如「神圣公民」运动就对美国司法系统进行攻击 ,法轮功也发生 了由气功组织到准宗教组织再到政治组织的演变 。这些转变给膜拜团 体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课题 。

反膜拜团体组织在策略的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 ,即加强学术交流 和采用温和方式 。2012年ICS A学术年会中首次加入了科学讨论会 ,即 蒙特利尔大学比较犯罪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宗教语境中的操纵与欺骗 : 理解与争议」学术分会 ,表明反膜拜团体运动比以往更加注重学术研究 和学界的参与 。ICSA邀请3位学者担任共同编辑 ,把原来不够学术标准 的《膜拜团体研究评论》( Cultic Studies Review)更名为《国际膜拜团体 研究学报》(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ic Studies) ,试图提高其学术水 准和影响力 。国际反膜拜团体运动倡导在理性与尊重前提下的平等交 流和跨文化对话 ,对膜拜团体成员实施心理支援和治疗 、鼓励和开导 受害者离开膜拜团体 、邀请膜拜团体现成员参会对话 ,尽可能减少交 流中的冲突 。不可否认 ,基于认识和立场上的根本差异 ,对话环节的 紧张和火药味在所难免 ,但总体来看 ,ICS A确实为来自不同国家和地 区的学者和专家及其研究对象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必要的空间和平台 。

我们也观察到 ,对膜拜团体现象的学术研究还很不成熟 。柯万 和瑞贝卡 ‧摩尔(Rebecca Moore)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2 0 0 7 年在深圳主办的膜拜团体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时 ,就感到这次 会议不同于美国宗教研究院新宗教运动研究小组 、宗教社会学学会 、 科学研究宗教协会等机构主办的会议 ,而是像ICS A 举办的会议 , 「讨论中充满了一套想当然(taken-for-granted)的概念」 。( Cowan and Moore 2008 :  123)膜拜团体研究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毋庸置疑 。 一些相关领域的学者对这个领域的研究不以为然 ,也反映出这个领域 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学术规范和独有的研究方法 ,更没有产出表征这个 领域特征的学术成果 。膜拜团体研究是一个跨学科领域 。跨学科领域 需要来自相关学科的理念 、视角和工具 。这些理念 、视角和工具在新 领域的应用 ,迟早会结出新的学术果实 。(来源:《文化研究》 第十五期(2012 年秋季) :523-535)

 引用书目

Chambers,W., M. Langone et al (1994). “The Group Psychological Abuse Scale: A Measure of the Varieties of Cultic Abuse,” Cultic Studies Journal 11(1): 88-117.

Cowan, Douglas E. and David G. Bromley. 2009. Cults and New Religions: A Brief History. Malden, MA and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

Cowan, Douglas E. and Rebecca Moore. 2008.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ultic Studies,” Shenzhen, China, in Nova Religio: Journal of Alternative and Emergent Religions 12 (2): 123.

Langone, Michael ed. 1993. Recovery from Cults: Help for Victims of Psychological and Spiritual Abuse,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

Langone, Michael. 2005. “Introduction to the Conference: Cults, Psychological Manipulation, Cultic Groups and Other Alternative Movements,” in 2005 ICSA Conference Madrid Book of Abstracts.

Mutch, Stephen B. 2006. “Cults,Terrorism, and Homeland Security,” Cultic Studies Review 5(2).

Saliba, John A. 1995. “Book Review: Recovery from Cults,”Journal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 34 (4): 531–532.

编辑:暄暄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