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古今谈

第三日 | 上古的子孙们没有为自己的福利而选择葬地的事
作者:李申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4-02-27

一,上古从“不封不树”到“聚族而葬”

传统文献中,谈论上古丧葬制度的文献很多,最著名的就是所谓上古时期,埋葬死者,“不封不树”:

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周易·系辞传下》)

意思是说,上古的人们埋葬死者,只是厚厚地盖上柴草,掩埋在旷野。不用土聚成坟头,也不栽种树木作为标志。服丧的日期也没有定数。后来的圣人们才开始使用棺椁。

可以想象,这种“不封不树”的丧葬习俗,更不会有什么为后人祈福而选择葬地之事。

那么,古人是否就不选择葬地的呢?当然也不是。比如说,“葬之中野”,就是选择一个空旷的地方。使死者安宁,也不干扰仍然活着的人们的生活而已。没有所谓让死者保佑后代的意思。

后来,就出现了所谓聚族而葬。根据《周礼》这本书的记载:

冢人掌公墓之地,辨其兆域而为之图。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周礼·冢人》)

《周礼》,是一本关于周代各种制度规定的书。“冢人”,是制度设定的管理君主及其家族墓地的官员。这个墓地因为是家族共用,所以称为“公墓”。冢人要识别墓地的位置、大小,并且画成图。埋葬的规矩是:先王,也就是最早的君主,墓在中间。后来的,按照昭穆、也就是左右的次序,分列于两边。

君主的子孙们,有的是诸侯,有的做了卿大夫,他们的墓地,埋葬于君主墓地的周围:

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士居后,各以其族。(《周礼·冢人》)

“各以其族”,就是说,子孙们做诸侯的,埋在君主墓前,按左右排列;作卿大夫的,埋在君主墓后。原则上,都依照自己家族的血统归属,进行排列。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

凡死于兵者,不入兆域。凡有功者居前。以爵等为丘封之度与其树数。(《周礼·冢人》)

死于战争的,不能进入家族的墓地;有功劳的,埋在前面。为什么?我们不必管它。下面一条,是以“爵等”,就是爵位的高低,决定坟墓的高低大小以及栽种树木的种类和多少。至于具体怎么规定?我们也不必管它。总之,周代的埋葬制度,就是一个家族在一起。后人把这种制度称为“族葬”。他们的墓地,也被称为家族墓地。

    这样以来,每个人都很明确,他死了以后,就埋葬在自己家族的墓地里,儿孙们没有选择的权利,也没有选择的必要。《周礼·冢人》继续说:

凡諸侯及諸臣葬於墓者,授之兆。

诸侯,还有那些职位更低的臣子们,死了以后,要葬于家族墓地,就由冢人给你个位置,该埋哪里埋在哪里就是了。

二,风水术不是古老的传统

冢人掌管的,是王者家族的墓地,还有一般民众的墓地,也有专门的官员进行管理。这是“墓大夫”的职责:

墓大夫掌凡邦墓之地域,為之圖。

令國民族葬而掌其禁令。正其位掌其度數。(《周礼·墓大夫》)

“国民”,即一般民众。他们的墓地,也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其埋葬原则也是“族葬”,即同一家族的死者,都葬在一起。这里,也没有死者子孙的自由选择,更没有什么死者佑护生者的说法。

《四库全书》为《葬书》所作的“提要”也指出,《周礼》一书所讲的“冢人”“墓大夫”的职责。都说是聚族而葬:“称皆以族葬,是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之明证。”这里所谓“葬不择地”,就是没有为了保佑自己幸福而为父母选择葬地的事。至于所谓“风水”,更无从提起。今天的风水先生们动辄说什么“风水术”是什么古老传统,不符合历史事实。

三,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也没有为儿孙的福祉选择葬地的事

三代以上,也就是夏商周时代及其以前,人们“葬不择地”,“皆以族葬”,不仅被今天大量的考古发现所证实,而且在文献中,我们随时都可以找到相关的事例。

比如《左传》一书,记载了许多丧葬的故事,其中发生过各种各样的争论或者问题,但没有一例因为是否有益儿孙而选择葬地的事。

还有《论语》一书,孔子和学生樊迟谈论什么是孝?孔子的答案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里没有选择葬地的事。孔子最好的学生颜回去世。学生们要厚葬,孔子不同意。师生的争论,也没有为死者选择葬地的事。也就是说,孔子和他的学生们,没有一个人认为,应该为死者选择一块葬地,以便使死者可以保佑他的子孙兴旺发达。今天的风水先生们说什么“风水术”是古老的传统,而且是优秀传统,能在孔子这里找到根据吗?

还有《礼记》一书,是儒家的重要经典。里面讲述了许多与墓地有关的礼仪问题,也没有一点“择地”而葬的影子。

其他有关先秦历史的文献中,也都没有择地而葬的记载。

选择葬地,是从汉代才开始的传统。

《四库全书提要·葬书》指出,三代以上,葬不择地。但从汉代开始,出现了一些选择住宅和葬地的书籍和故事。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袁安的人。

明天,我们就来聊聊袁安的故事。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