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正确理解中医气的概念和理论
作者:张洪林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4-04-26

有一些中医知识的人都知道,“气”是中医的重要理论内容。然而,对于那些初学中医的中国人,以及想了解中医的外国人,“气”是他们心目中很难弄清楚的概念和理论。即使一些长期从事中医工作的人,对“气”的概念也时常存在偏颇的认识。气功热时期,绝大部分气功师甚至将“气”神秘化。因此,回顾中医“气”的概念和理论形成的历史脉络及其实际内涵,具有正本清源帮助人们清晰正确认识理解“气”的概念和理论的重要作用。

溯本求源,“气”的概念和理论最初并非出自中医,而是出自中国古代哲学,是古代中国人在长期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基础上,经过抽象概括形成的一种哲学认识,名为“元气论”。“元气论”的核心是“万物皆生于气”,指世界上的所有有形态的东西都是由“气”生成的。例如,古代中国人看到固体的冰受热后变成液体的水,进而化成气体,气体虽然在飘向空中后逐渐看不见了,但它依然存在。其他诸如巨大的岩石风化成砂石进而成为泥土、灰尘,草木腐烂或燃烧变作灰烬或烟雾等,无不向古人们展示他们所看到的宇宙间各种各样大大小小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万物,都是由这最后看不到但始终存在并占有空间的“气”构成的。这种“气”可以越分越小,但永无穷尽,古人称之为“至小无内”。而由“气”构成的庞然大物以外,也无穷尽,称之为“至大无外”。由此可见,古代“元气论”的概念非常清晰,充满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即不复杂,也不神秘。它类似西方的“原子论”。

后来,在大约两千多年前,中医理论在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吸收了当时那个时代很多中国古代哲学的内容,例如阴阳理论、五行理论等,用这些理论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可见中医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是中国古代哲学。同“阴阳”“五行”等理论一样,中国古代哲学里的“元气论”也被吸收进中医理论,形成了中医独有的“气”学理论,并延续发展至今。中医“气”的概念从一开始就是很确切很清晰的,它包括物质和功能两个方面内涵。

“气”的物质内涵:既然中国古代哲学的“元气论”认为“万物皆生于气”,而人是万物之一,那么中医气论认为人体当然也是由“气”构成的。中医气论将构成人体的“气”分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部分。其中“先天之气”是指“秉受于父母的阴阳之气”。中国古人当时没有我们现代的显微镜等观测手段,不能直接看到分别来自父母的精卵细胞和DNA。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逐渐认识到,新生儿不是孤立形成的,而是由分别来自父母的阴阳之气结合后形成的。这种认识现在看起来虽然显得很简单,但总体方向是正确的。中国古人将这种结合后形成新生命个体、来自父母的阴阳之气称之为“先天之气”。这种“先天之气”是新生命的启动源,体现着“万物皆生于气”的宗旨。中医气论还认为,“先天之气”从生命形成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不仅始终存在体内,而且始终需要“后天之气”的营养。“后天之气”也包括两部分:一是指来自呼吸的空气,中国古人称其为“天气”;二是指通过饮食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因为这些食物来源于地面生长的果实粮食,所以中国古人称之为“地气”。中医气论还认为,“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两者之间从始至终相辅相成互相作用互相伴随。这一认识也完全符合现代科学认识。例如,“先天之气”以胎儿形式在母体内时,需要通过母体运送到胎盘的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来保证自己的成长发育。母体血液中的氧来自“天气”,血液中的营养来自“地气”。胎儿离开母体后则靠自己呼吸“天气”和饮食“地气”来继续成长和壮大。反过来,没有“先天之气”构成的全身各个系统的组织器官及其具备的功能,也不可能完成对“后天之气”的摄取和吸收。

“气”的功能内涵:是指构成人体所有组织器官脏腑经络体系的这些物质所表现出来的全部生理功能。例如中医所讲的“脾胃之气”,主要指消化功能;“卫气”,主要指免疫防御功能;“气为血帅”,主要指血液循环功能;“肺主气,司呼吸”,主要指呼吸功能;“肾气”,则包括部分生殖功能;“气化”,则包括能量代谢新陈代谢功能等等。总之,人体所有生理功能都包括在中医“气”的功能内涵里。

综上所述,“气”的物质内涵和功能内涵共同形成中医“气”的概念和理论。它是数千年前的古代人在他们那个时代对人体生命活动现象和规律的一种认识和解释,切记,仅是一种认识和解释!!这种认识和解释在他们那个时代可以说是先进的,并且与中医其他理论结合起来指导中医的临床实践也是有效的。如果能够认识到中医气论与中国古代哲学“元气论”的渊源关系,以及中医之“气”的物质内涵和功能内涵,就一定能对中医“气”的概念和理论产生清晰正确的认识。就不会出现对气的认识和解释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玄、越来越神秘、越来越说不清楚的情况了。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