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气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传统文化宝藏的精华内容之一。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气功亦如此。怎样正确认识气功?中国历代气功门派众多,包含的理念世俗与高雅相依,往往让人感觉神秘莫测,再加上中国传统思维模式重体验、轻逻辑分析等特性,因此在气功的演变和传承中难免掺杂着一些不科学甚至是伪科学的成分。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气功,致力于气功由“术”而“学”的升华,使之焕发时代的光彩,为振兴中华和造福人类服务,是当代气功学者和气功爱好者的共同使命。
前文已经介绍了从中医角度看,气功是通过调神入静促使气机协调(所谓心平气和),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养生锻炼方法。
前面文章我已经以中医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面所有论述气功概念的理论史实,以及被中医界尊为药王的孙思邈著作介绍的具体功法实践史实为依据,清楚介绍了气功的本质特征是唯一不二的“调神入静”。
按照逻辑学要求给气功下定义,首先我们对气功这个事物的认识必须客观,换言之我们思维产生认识形成概念的依据必须来源于客观事实,逻辑学称之为客观对象。亦即必须保证使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
数千年来,气功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当今“气功”这样一个统一的称呼。这类锻炼方法有很多叫法,例如导引、吐纳、行气、服气、食气、坐忘、静坐、守神、内功、炼丹、坐禅……
先简要介绍一下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中医大家和熟知气功的大家。他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名中医典籍,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有的人看了标题可能就会想,张教授谈谈气功原本的中医概念,难道还有其它概念不成?我想告诉您说,确实如您想的那样,气功有过很多个概念。
气功,像中药、针灸和推拿一样,都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谈起气功在中医学里的地位,如果说整个中医学是一顶皇冠的话,那么气功应该是皇冠正中最耀眼的那颗明珠。为什么如此看重气功?请听我一点一点介绍。
如同中药、针灸和推拿一样,气功也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说起气功的历史,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张洪林是国家研究中医最高学术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原气功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医学博士、九三学社成员),原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北京反邪教协会等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