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篇:通过古代功法看气功的概念
作者:张洪林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5-02-21

我的前一篇文章,以中医最早最重要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里所有与气功本质特征“调神入静”有关内容为依据,无可辩驳的逻辑断定了气功原本的中医概念。请大家记住,这才是气功真正的正确概念。或者说是衡量真假气功的标杆、标准。凡是有调神入静内容的才是气功,没有调神入静内容的就一定不是真正的气功。以这个标杆衡量一下就知道了,那些说气功是练什么呼吸之气的、是练什么元气、内气的都是数典忘祖的假气功。同理,那些只有一些动作要求、没有调神入静要求的锻炼形式,都不是传统意义的中医气功。

除了《黄帝内经》文字理论方面任何人都不能否认的客观史实论述,我这里再以古代著名中医大家、被古今中医界誉为“药王”孙思邈的具体练气功的功法实践过程作为客观对象,让大家从功法实践角度看看气功的本质特征和概念是什么。

先简要介绍一下孙思邈。他是唐代著名中医大家和熟知气功的大家。他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编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部著名中医典籍,反映了唐初医学的发展水平。 晚年还主持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他更是至今中医医德规范和大医精诚的制定人。提倡并践行以“大医精诚”的医德对待患者,不管贫富老幼、怨亲善友,都一视同仁,无论风雨寒暑,饥渴疲劳,都求之必应,一心赴救,深得群众爱戴。孙思邈逝世后,被后人尊为“药王”,并将其故乡的五台山改为药王山,还为其建庙塑像,树碑立传。

孙思邈在其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有一段很具体、细致、形象以及没有任何特殊调身和调息要求的练功记载,这个功法原文如下:

“闭目存思,想见空中太和元气,如紫云成盖,五色分明,下入毛际,渐渐入顶,如雨初晴,云入山,透皮入肉,至骨至脑,渐渐下入腹中,四肢五脏皆受其润,如水渗入地,若彻,则觉腹中有声,汩汩然,意专思存,不得外援,斯须,则自达于涌泉”。

懂得心理学知识的人从这段论述中可清楚地看出,这一练功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自我暗示核心,聚精会神地自我想象、自我注意、自我感知的自我心理调节进入自我催眠状态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想见”的“太和元气”及其从头到脚的运行途径,也完全是以自我想象的内容进行自我暗示的结果。通过这种想象,摒除杂念,忘却烦恼,将自己带入一个令自己“意专思存,不得外援”的心旷神怡的意境中,形成一种美好的心理情绪状态,亦即气功入静状态(所谓一念代万念)。这种传统气功说的“一念代万念”的状态,就是心理学说的催眠状态。实际是大脑皮层只有指导自己练气功的一个兴奋灶处在清醒兴奋状态,大脑皮层其它部位的兴奋性逐渐进入被这个兴奋灶抑制的状态。所谓一心不可二用!这种大众都知道的“一心不可二用”状态和传统气功说的“一念代万念”状态,都是指的心理学催眠状态。在讲气功作用的科学机制时,我会详细介绍催眠状态,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前面孙思邈重要著作《备急千金要方》中记载的这段没有任何调身和调息要求的练功方法非常具体的介绍,进一步从功法实践方面证实了气功的本质属性是调神入静而非练气。而历代主要中医著作记载的气功功法实践内容与孙思邈介绍的大同小异,反映的均以调神入静为本质特征。

依据中医最权威著作《黄帝内经》对气功概念和理论方面的客观论述,以及古今中医界公认的药王孙思邈等功法实践的客观描述,我们是不是可以毫不费力得出调神入静是气功概念本质特征的逻辑结论并且是无可辩驳的了?

这些理论论述和功法内涵都清楚地表明气功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学科。

如果用中医语言为气功下定义的话,可以说气功是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所谓心平气和),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

如果用现代语言来概括气功,可以说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根据气功的锻炼方式,也可将其定义为:气功是使用以自我暗示为核心的手段,使意识进入自我催眠(入静)状态,通过良性的心理调整,使体内各系统生理功能趋向协调,甚至使某些病变的形态实质得以修复,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类自我心身锻炼方法。

如果从行为医学角度为气功下定义:气功是对一种有利于心身健康的自我催眠良性行为进行学习训练习得,最终在大脑以条件反射方式动力定型强化固定下来的行为疗法。


【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