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篇:气功概念怎样发生了改变?
作者:张洪林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5-02-27

数千年来,气功一直在民间流传,并没有当今“气功”这样一个统一的称呼。这类锻炼方法有很多叫法,例如导引、吐纳、行气、服气、食气、坐忘、静坐、守神、内功、炼丹、坐禅……追溯现代气功发展的历史,前述各种各样称呼的锻炼方法最后被统称为“气功”,并得以在全国推广普及,原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刘贵珍先生在其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因此,理清刘贵珍先生的一些重要史实,对认识气功一词在50年代后被确定下来及其内涵演变的情况是很有帮助的。

刘贵珍,男,1920年生于河北省威县大寺庄,1945年参加工作,1956年开始担任北戴河气功疗养院院长,1984年12月27日病逝。

刘贵珍在自己的著作《气功疗法实践》中介绍他1945年参加工作后的情况:“我患有严重的胃溃疡病,长期胃病的折磨,又引起失眠。在解放区医疗条件较差的情况下,经介绍跟本乡刘渡舟老师(一位农民)练内养功,诚心诚意地练了一百零二天,我的胃溃疡病好了,其他症状也随之减轻。”

刘贵珍学会内养功治好了自己的病后,又将这种方法教给别的患者,这些患者也获得疗效。这个情况逐渐得到了邢台地委、唐山市委以及河北省卫生厅的重视和支持。后来,由河北省的卫生厅厅长组织,他们在一起商定,将刘贵珍的锻炼方法和前述多种称呼的锻炼方法统一叫作气功。

刘贵珍之所以选择“气功”一词命名而没有选择其它词汇,是因为他所练的功法属于吐纳类、是以强调呼吸为特征的。这个功法要求吸气后停住,然后再慢慢地呼气。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这个功法是要求练功人将注意力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用呼吸这一个念头取代其他杂念,来帮助练功人的意识达到入静状态。换言之,呼吸方法主要是吸引注意力帮助入静的手段,而不是气功的本质特征。

然而,极其遗憾的是,刘贵珍的逻辑素养使他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在自己的代表作中写道:“为什么称它为气功疗法呢?‘气’这个字在这里是代表呼吸的意思;‘功’字就是不断地调整呼吸和姿势的练习,也是俗话说的要练得有‘功夫',将这种气功疗法,经用医学观点加以整理研究,并且用到治疗疾病和保健上去,去掉以往的迷信糟粕,因此称为气功疗法。”这是刘贵珍给气功下的定义。通过这个定义,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刘贵珍是将呼吸之气当作气功的本质特征了。

可能会有人说,刘贵珍是气功的命名者,他怎样定义气功是他的权力。表面看是这个道理,然而,刘贵珍在他的著作中还写道:“古代流传下来的导引法、内养功、吐纳法、内功、深呼吸、静坐呼吸养生法等,虽然名称不同,均属于气功之前身。”又说:“‘气功’这个词概括了静坐、吐纳、导引、内功等修练方法。气功运用于防病、治病,故名为‘气功疗法’。”他这段话决定了他只是气功的统一命名者,而不是气功起源创新者。他的气功是源于传统已有的锻炼方法的。

刘贵珍这个定义以其呼吸之气的内涵,硬性地改换了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原本的“调神入静”气功本质特征的内涵,就这样造成气功定义出现第一次严重的历史失误。

后来,河北省卫生厅委派刘贵珍前往北京,向卫生部汇报了气功的情况。这个由民间发掘出来的不吃药不打针就能治病的方法,自然也引起了卫生部的高度重视。1955年12月19日,在我考研并工作至今的国家研究中医的最高学术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典礼的大会上,国家卫生部对全国一些先进的中医集体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其中就有刘贵珍领导的唐山气功实验小组。

卫生部不仅给他们颁发了奖状和奖章,而且还颁发了三千元人民币的奖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健康报、工人日报、体育报等多家新闻机构对刘贵珍本人及气功疗法进行了报道。从而使刘贵珍及气功疗法在全国的影响迅速扩大。全国各地办气功班,还有许多人涌向河北省参加刘贵珍举办的培训班。在全国范围内,第一次掀起一个轰轰烈烈地学练气功的热潮。

针对刘贵珍在前人基础上确定的“气功”这个名称,以及他给气功下的定义,国内的一些著名养生专家当时就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看法。如蒋维乔先生指出:“现在大家都称‘气功’,其实这个名称并不妥当,不过已经通行,我也只有从俗了。在古时叫养生法。”前上海气功疗养所所长陈涛指出:“气功疗法这个‘气’字如果把它看成人体所固有的神经系统活动的各种现象,那就容易理解,如果硬说是天地的玄气在人体内起作用,那就无法从神秘的外衣中解脱出来,成为广大人民的一种治病养生的方法。”李立知先生更明确地写道:“常常有人顾名思义地把气功理解为练气,于是专在‘气’字上用功夫,以致发生了各种流弊:比如有的初学的人,为了‘练气’就强力地做深呼吸或憋气下沉,结果不但影响入静,反而产生气闷和胸腹疼痛等弊病。所以要进行正确的呼吸只是为了达到入静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为了‘练气’。”然而,这些先生的真知灼见在当时的气功热中,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从而错过了一次纠正气功定义失误的机会。

情况正如李立知先生预言的那样,后来学习气功的人不仅将气功之“气”理解为呼吸之气,而且真的顾名思义,逐渐将气功之“气”理解为人体内气、元气。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气功被禁锢十年,于1977年复出后,几乎所有学练气功的人都不知不觉地望字生义,将气功之气理解为元气、内气。面对这种情况,刘贵珍又对气功定义进行了新的解释,他在修改后的代表作中写道:“依据古典理论,将这种以培育正气为主的自我锻炼方法命名为‘气功’,我们认为,气功的‘气’不仅包括呼吸之气,也包括人体的正气。”“我们把培育元气的健身方法称之为气功,这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传统理论的观点。”同书还写道:“气功之‘气’,主要指真气(元气)而言。”

从刘贵珍对气功新的定义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对气功概念的内涵由当初的呼吸之气又随意地改为了人体内的正气、元气。显而易见,这种变化是纯思辨臆断的结果。这种改变使气功定义发生了第二次失误。这个失误为“内气外放”——外气现象的产生,以及后来伪气功的泛滥和“法轮功”等邪教的产生奠定了理论基础。气功学科自身的这些情况自然是社会伪气功和邪教产生、发展、泛滥的基础或内因了。


【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