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篇:“三调合一”才是练气功的最高境界吗?
作者:张洪林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5-03-11

非气功专业人员不知道气功界其实对气功概念问题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认识。气功概念的失误大有刚离开狼群又入了虎口的架势。继统一气功名称的刘贵珍先后以呼吸之气、内气元气作为本质属性定义气功以后,现在以刘天君、章文春为主编的全国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中医气功学》又推出了“三调合一”才是练气功的最高境界的观点。我今天就具体介绍一下这个说法的由来与问题所在。

先让我们看看逻辑学对概念、本质属性与定义及其相互关系清楚地论述界定。逻辑学认为,对一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属性叫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是这一事物区别其他事物的决定性属性,简言之就是有这个属性存在就是这个事物,没有这个属性存在就不是这个事物。定义则是揭示概念内涵的逻辑方法,就是用简短语句概括指明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则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思维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按照逻辑学要求给气功下定义,首先我们对气功这个事物的认识必须客观,换言之我们思维产生认识形成概念的依据必须来源于客观事实,逻辑学称之为客观对象。亦即必须保证使我们的主观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下气功定义是对气功本质属性描述,而不是在描述非本质属性。

涉及气功概念定义的客观对象是什么呢?首先当然应该说是给气功取名的刘贵珍以及他的依据。然而刘贵珍说他取名定义的气功是对导引、吐纳等古代传统医学内容的概括。由此可见,要反映气功事物的客观对象,必须离开刘贵珍的认识,必须溯本求源去看中医学老祖宗最早最经典的属于中医准则标杆意义的著作《黄帝内经》,并且把其中论述气功概念的所有这些事实依据作为客观对象,提炼出其中的本质属性来形成符合逻辑学要求的气功定义。

前面介绍气功概念文章中,我已经非常详细列举了我从《黄帝内经》全书中找到的全部与气功概念有关的客观论述,其中“精神内守”“独立守神”“传精神”“通神明”“为无为之事,乐恬淡之能,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净神不乱思”“占神往来”“专意一神”“必一其神”“御精神,收魂魄”“精神专直”“心和调”“安心定气”等这么多围绕“调神入静”专一内容的论述,无可辩驳清楚地证明了“调神入静”是气功唯一不二的本质属性!

除了黄帝内经的所有理论论述,我还列举了被中医界誉为药王的唐代名医孙思邈著作介绍的非常具体的练功实践过程,也非常清楚地显示了“调神入静”才是气功唯一不二的本质属性。而历代主要中医著作记载的气功功法实践内容与孙思邈介绍的大同小异,反映的均以调神入静为本质属性。“入静”是气功锻炼特别强调必须达到的一种意识状态,也被称为“气功态”。这是气功区别于其它锻炼方式的最关键处。换言之,有入静才能叫作气功,没有入静的任何类似锻炼都不是气功。传统气功描述这种入静的意识状态为“似睡非睡,似醒非醒”状态,也称之为“一念代万念”。心理学将这种意识状态统一称为催眠状态。

在前面介绍对照内容的基础上,首先比较一下刘贵珍的气功定义。在肯定刘贵珍将气功推向全国无与伦比功绩的同时,相对于中医典籍理论和功法实践所明确体现的气功概念调神入静这个唯一的不可替代的本质属性,刘贵珍定义的两次失误,即开始认作是呼吸之气、后来又补充进内气元气真气当作本质属性的气功定义显然不值一驳了。当然可以完全理解既不是中医出身又不是逻辑学专家的刘贵珍对气功概念认知局限和失误的原因了。

1988年8月上海科学出版社第一版《中国医学百科全书  气功学分卷》,是当时全国气功界的权威人士们合作编辑出版的权威学术著作。书中的气功概念定义:“气功学,是研究人体自我身心锻炼方法与理论的科学。气功锻炼能增强体内元气,提高身体素质,发挥人体潜力,从而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它是祖国医学遗产的一部分,也是古老的养生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概括着我国古代医学中和神、调息和行气等重要理论和经验。因此,气功学是一门涉及人体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这个传统与现代混合在一起的大杂烩认识也不必多说的了。

1992年9月第一版《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也是最权威中医学术著作,其中气功条目均出自当时著名的气功专业名家。其中气功概念定义的描述是:“通过调身、调息、调心相结合,以内外兼练,动静相兼的自我身心锻炼的功法。它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用于医疗保健等各种功法的总称。古称吐纳、导引、行气、食气、服气等。练功者通过对身心(形体和精神)呼吸等进行特定的自我锻炼,而调动生理潜力,培育人体真气(体能及其信息),达到防治疾病、保健强身、抵抗早老、延年益寿的目的。一般认为气功的‘气’是指中医学的‘真气’,可以理解为人体的生命能量(生命力),中医学亦称动气;‘功’是指通过锻炼所获得的功夫或功力、能力。”这个内容庞杂的定义也没有遵循基本的逻辑学规范。

面对两部权威百科全书中这么多没有逻辑学概念定义方面内涵和外延、属和种限定要求的洋洋洒洒的描述,不想做其他非学术评价了,只说描述没有涉及和围绕气功调神入静的本质属性吧。如果再加一句的话,逻辑学应该是国人的必修课。

前述1992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医学》在2000年1月进行了重新修订。其中气功概念定义的论述有了本质的改变:“气功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类以自我心理调整为特色的医疗保健养生方法。古称吐纳、导引、静坐、行气、食气、服气等。上述多种叫法在1955年被统一称作气功。气功是中医调神理论、情志理论具体指导和应用的学科。中医认为气功是一种通过调神来促使气机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锻炼方法。通俗地讲,气功是通过自我心理调整促使生理功能变得协调,以实现防治疾病目的的自我心身锻炼方法。”应该说这部权威学术著作对气功概念定义的论述回归了气功的本来面目。

1994年7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协编教材《中医气功学》,是由宋天彬和刘元亮主编、刘天君等编写的。这本教材是这样谈气功概念和定义的:“气功是以调心、调息、调身为手段,以防病治病、健身延年、开发潜能为目的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

调心是调控心理活动,调息是调控呼吸运动,调身是调控身体的姿势动作。这三调是气功锻炼的基本方法,是气功学科的三大要素或基本规范。肢体运动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也始终为调心服务的,三调是统一的整体,必以调心为核心。”这段论述虽然不是用简短语句概括指明对象的本质属性,但是难得的是行文明确指出了“三调”仅是练功手段,尤其突出指出三调“必以调心(调神)为核心”,以及“肢体运动(即调身)始终只是气功调心的手段之一,呼吸运动(即调息)也始终为调心服务的。”难能可贵的是突出了调神入静的气功本质属性。遗憾的是此书副主编刘天君教授在后来成为继任主编后的著作里改变了这种认识。

2005年及以后,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先后出版发行的由刘天君教授主编的《中医气功学》(分别属于“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和“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把气功定义为:“气功是调身、调息、调心融为一体的心身锻炼技能。”刘天君教授认为“气功修炼的操作内容是三调”“气功修炼的操作目的是三调合一”“如果不强调三调操作的统一,就没有掌握气功锻炼的主要特征。且就练功的过程而言,三调只是气功操作的起步环节,三调合一才构成气功境界。”

我们首先必须清楚,刘天君教授特别重视强调的“三调”说法并非源于中医典籍的理论,并且这个说法引进气功界的历史也很短,是在刘贵珍取名定义气功后引发全国气功热潮时出现的。三调说法其实是源于佛教修炼要求做到的调心、调息、调身、调眠、调饮“五调”说法。更重要的,气功理论虽可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并且发展中也可以吸收引进其他领域内容丰富自己,但绝对不可以喧宾夺主甚至改变气功的本质属性。

气功界公认的三调中,调心(同调神入静)是核心、是统帅。这种观念保持了调心(调神入静)是气功本质属性的认识。这种认识在前面介绍的由刘天君任副主编(宋天彬、刘元亮主编)的《中医气功学》里还保留着的,在刘天君继任主编的《中医气功学》中则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认为只有“三调合一才构成气功境界”“如果不强调三调操作的统一,就没有掌握气功锻炼的主要特征”这种认识就是大错特错了。

为什么是大错特错?因为实际气功操作锻炼中,古今多数功法根本没有特殊的调息要求(实践证明有特殊呼吸方式要求的功法出偏患者很多,表现为不按照要求方式呼吸就憋气不会正常呼吸了),例如只要求意守丹田达到入静,这就是好气功。还有些功法根本没有特殊的调身姿势动作要求,随意你是坐着、躺着还是站着,你只要达到入静了,照样是好气功。反之,不管你有什么样特殊的呼吸方式调息要求,也不管你有什么样特殊姿势动作方式的调身要求,你只要不要求入静,这就不是气功。

由此可见,三调中,调息和调身皆属于气功练功中可有可无的非本质属性。只有调心(调神入静)才是气功锻炼操作不可或缺的本质属性!更重要的是,包括当初刘贵珍等人在内,很多不懂心理学和逻辑学的气功界专家人士,难以透过现象看清自己所练功法操作的本质,认识不到调息要求或者调身要求都是吸引注意力在特殊的呼吸方式或姿势动作上,一念代万念,帮助自己排除杂念实现入静目的的非本质属性手段,如此而已!

那种认为只有三调融合一体才是最高级好气功的认识,实属不明白逻辑学概念定义要求,没认清什么是气功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违背气功界三调中调心是统帅是核心的共识。


【注】本栏目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