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疫情下的小学生反邪教德育课——一个浙江省平湖市小学老师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倪玲玲 王永洪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2-06-09
打印

邪教是社会的一大公害。疫情下邪教会利用社交隔离这一措施,拉拢弱势群体加入邪教,从而对他们造成更大的伤害。面对当前“抗疫反邪”并进的复杂情况,如何将抗疫素材融入反邪教德育课程,使其发挥积极而深远的教育影响成为每一位德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为此,笔者尝试挖掘抗击疫情背后凸显的反邪教价值内涵,使之成为反邪教课程的重要资源和有力补充,通过挖掘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课程的共性关联和打破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共育的场域界限,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抗击疫情融入反邪教德育的价值内涵


教育源于学生当下的生活经验,也服务于学生当下的生活。“亲历性”有助于学生透过抗击疫情本身发现其作为反邪教精神内核的时代化具体表现,也终将成为反邪教育人的重要媒介,把抗击疫情融入反邪教德育,能进一步挖掘抗击疫情的育人价值。


(一)抗击疫情是反邪教内核的具体表现


反邪教意义深远,但是近几年的实践经验暴露出教育实效性不高、学生参与度较低等问题。究其原因,与当下反邪教教育宣传手段单一、教育内容理论化、缺乏时代性和针对性有关,导致学生对反邪的认知仍停留在喊口号上,未能达到深层的理性认知层面,遑论更进一步的践行阶段。


邪教的本质是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在全国抗击新冠疫情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对抗疫精神作出阐释: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正与反邪教教育一脉相承。


抗击疫情以其高聚焦性和强影响力,具有先天的教育力量。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中国速度”背后是医疗、科技工作者克服艰难险阻、不眠不休的奋战,正是珍爱生命、抵制邪教最好体现;运用大数据分析高危人员、AI诊断技术的介入诊断,正是崇尚科学、远离邪教的最佳说明;对疫情处理正是国家意志的反映,雷神山火神山的建立、全民免费接种疫苗,不正是热爱祖国、反对邪教最有利的佐证。


教师和学生都是抗疫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抗击疫情的融入正好补齐了反邪教德育缺乏与时事连接致使学生缺少情感共鸣的这一短板。学生和教师在真实生活中获得的“亲历感”,通过课堂提炼能形成深远的教育影响。


(二)抗击疫情是反邪教育人的重要媒介


抗击疫情本身也是就是一个“沉浸式”的情境性,是难能可贵的社会教育素材。教师基于学生真实生活体验,筛选出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课程的契合点,能有效地激起学生对反邪教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实现认知再升华,获得最大的德育效应。


邪教组织趁着新冠疫情,借机散布谣言,蛊惑人心、大肆敛财。通过再现疫情中的新闻事例,进行反邪教德育价值引领,比泛泛而谈更能深度助力学生理解反邪教的意义。例如:邪教组织FLG宣称反复念“九字真言”比戴口罩、勤洗手更有用,与我们科学的防疫方式戴口罩、打疫苗形成认知冲突,是天然的触发学生思考,提升反邪教认知的契机。“你们有听说过这样的说法吗?你觉得哪种方法更可靠?你可以用哪些事例反击FLG的论断?”学生通过头脑风暴、运用实例反驳,才能领悟邪教害人的本质。


学生从舆论和媒体等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并基于此构建起对抗疫的初步认知,抗击疫情就成了反邪教德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在引入抗击疫情时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抗击疫情背后的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反邪教在疫情当下的演变和强化路径。


二、抗击疫情融入反邪教德育的实施路径


抗击疫情信息量丰富,教师需从浩如烟海的碎片化资料中筛选出富有反邪教价值的德育资源,再将其融入反邪教德育。实施路径主要包括:挖掘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课程的共性关联,打破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共育的场域界限,始终将学生置身于深度的发现和体验中,以达到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挖掘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课程的共性关联


比起教材上遥远的历史和静态的文字,抗击疫情的情境性和体验感远超其对学生的影响。笔者基于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德育课程的共性基点,加以整合后融入《无“邪”未来》主题班会课。


1.基于调查精准施教,增强课程牵引力


抗击疫情因其针对性、情境性和实效性,将其融入反邪教德育课程是对教育资源的刷新。为了精准把握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笔者设计了《无“邪”未来》主题班会课课前调查表。

小学德育课与反邪教图片1.png表1 《无“邪”未来》班会课课前调查数据表


针对我班(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学生对邪教组织的名称有一定的认识,但是了解并不全面,有一定的认知缺陷。对邪教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本质认识及危害,认识不清。大部分学生对反邪教措施选择得当,能第一时间想到报警处理。但值得关注的是,学生因为年纪小、好奇心重等原因也给了邪教组织趁虚而入的口子。因此,反邪教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2.链接时事刷新资源,增强课程感染力


新闻案例是组织和调动学生经验与认知的感性材料,是学生思维养成的动态性阶梯。笔者基于学生的生活,以中国反邪教网的案例和新闻报道为素材,设置环环深入的体验的情境,丰富学生情感输入和输出。


案例一:

邪教“法轮功”宣称反复念“九字真言”比戴口罩、勤洗手更有用;“全能神”邪教宣称只要诚心信他们所谓的“神”就能防治疫情、消灾避难。


案例二:

“全能神”称“全能神”只拯救那些“忠心尽本分为神花费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在灾难中蒙神保守剩存下来”。


案例三:

“法轮功”邪教组织“故意制造病毒”“秘密生化武器”“间谍偷渡病原体”等涉及新冠肺炎的五大谣言,对中国进行攻击、污蔑。


以上三个真实案例以全息育人的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经历新冠疫情之下邪教卑劣的行径,引发了学生对邪教的本质和真实目的思考与痛恨。由此,学生领悟到疫情期间不仅要带上隔绝病毒的口罩,更要带上隔绝邪教的心理防护口罩,内化了抗疫中的反邪的内涵,提升了面向生活的反邪教积极性。


3.回归理性彰显法治,增强课程免疫力


在故事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真实案例体验已充分激起学生对邪教的仇恨之情,课堂借由感性通道走向理性思辨。笔者立马出示课前调查统计表请学生分享搜集的资料,从什么是邪教、常见的邪教、如何判断邪教和邪教的主要危害进行宣讲教育,以帮助学生从“为什么反邪教”转向“如何反邪教”。


短暂的触动难以支撑永久的邪教“免疫力”。为此,笔者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相关法律条款,请学生合作共学、共计加入邪教的成本表,用真实的数据和法律,为自己画上界限。


(二)打破抗击疫情与反邪教共育的场域界限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坚持协同配合。发挥学校主导作用,引导家庭、社会增强育人责任意识。”反邪教教育需要多方协调合力,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全方位一体化的反邪教德育网络,打通知行合一的通道。


1.新媒介赋予家庭“拒邪基因”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个课堂。新媒介的兴起对反邪教家庭教育和实践创新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媒介利用信息技术增强了反邪教的传承力度,实现了家校的相互承接、互相补充。 


科技赋能“据邪基因”复制,基于家校共育,开展云端课堂。邀请家长与孩子一起观看反邪教教育视频、普法栏目剧《忏悔之门》、学唱反邪教歌曲《反邪教拍手歌》《痴迷邪教真离奇》,为家庭筑起“反邪”的第一道防线。


请学生网上查找资料,跟着家长实地走访抗疫一线的警务人员、反邪一线的社区工作者,一起来说说家乡的抗疫反邪大事件,展示家乡在抗疫期间展示出的团结与担当,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


通过积极的引导,进行“我看家长抗疫速度”或者“我画家长的反邪主题画”进行亲子绘画,一起制作反邪教亲子书签。从体悟到实践,激发了学生向上向善之心。围绕“我眼中的抗疫反邪”云上课堂,以征文、小报、绘画、摄影、微电影等形式展出学生眼中的抗疫反邪大事件,增强反邪教德育课程的丰富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2.新实践赋予社会“反邪能量”


“道德的养成需要经历‘知情意行’四个阶段,只有亲身经历和经验,才能深刻理解。”“后疫”时代,依托地方红色教育资源和实践学习基地,开展现场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丰富社会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参加公共事务的兴趣和能力。

基于前期学习与实践,学生通过辨析与思考充分认识到疫情之下“抗疫反邪”的重要性。学生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变成“抗疫反邪”宣传的新鲜力量,引导社会力量正确认识病毒机理、科学防止防控。在信息化时代,网上舆论防控也愈发重要。疫情之下各种信息甚嚣尘上,学生可以形成专门的“打假”小组,注重引导社会人士从官方平台获取信息,不信谣不传谣,一经发现可疑报道即刻上报。


推动“反邪力量”进社区,将“抗疫反邪”活动分为各个板块,各个小组协同项目推进,用星星之火成燎原之势。如以口罩为主题,戴好心理“口罩”等实践活动,引导孩子承担社会责任,用行动发声。学生通过践行在社会上散播“反邪力量”。


总之,将抗击疫情融入反邪教德育不仅能充分实现德育资源整合,深化德育针对性,还能使疫情带来的思考与警示得以延续,协调推进反邪教德育显性认知与隐性内化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舒丽 贺丽.从危机事件到课程资源:意义、向度与策略[J].中小学德育,2020,(3):15-18.

[2]林志超.返校班会课第一课流程设计——基于五大主题的思考[J].中小学德育,2020,(3):45-47.

[3]李臣之 纪海吉.公共危机事件融入国家认同教育:价值与路径[J].中小学德育,2020,(4):9-12.

                           

编辑:暄暄

终审:曙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