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关系是社会工作服务的基础,良好的专业关系是提供有效社会工作服务的先决条件。国内外学者对社会工作专业关系有诸多定义,比斯台克(Biestek)在《个案工作关系》一书中将专业关系定义为个案工作者与当事人之间在态度与情绪上的动态互动,这种互动旨在有目的地协助当事人达到个人与环境较佳的调适。廖荣利将专业关系描述为专业人员和案主的内心感受和态度表现的动态交互反应关系,这种交互作用的目的在于协助案主改善和增强社会生活能力。凯斯—卡斯(Keith-Lucas)将专业关系视为一种提供给处在困难中的人的媒介,通过这个媒介,人们有决定是否接受帮助及如何接受帮助的机会。综合看来,这些定义虽有不同,但都强调了社会工作专业关系能帮助服务对象达到更好地适应与发展的目标,是一种基于专业知识和技能,旨在有效帮助服务对象解决生活问题并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的互动关系。
一、社会工作者与涉邪人员建立专业关系的困境
和普通服务对象相比,社工与涉邪人员建立专业关系面临着巨大挑战。
首先,涉邪人员往往对邪教组织有比较强的信任和依赖心理。根据学者对邪教组织的研究发现,邪教都是通过精神控制,俗称“洗脑”或者“思想重构”实现对“信徒”的控制。精神控制的本质是邪教组织通过对个体心理的把握,例如利用群众对平安、健康、改善生活状态的愿望,通过“神秘体验”引诱群众进入邪教成为涉邪人员,再以“五不”的生活方式,强化其痴迷信念,摧毁信徒正常意识,注入邪教组织思想并逐步内化,最终将“邪教组织思想”代替个人信念,成为邪教组织操纵的傀儡。邪教组织对信徒的精神控制是步步计算和缜密的,容易成为邪教“易感人群”的群众一般存在一定的心理缺陷及心理抗压能力,辨别邪教能力不足。一旦被邪教组织进行精神控制,便容易进入偏执、癫狂的状态,对邪教组织具有非常强烈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察觉意识程度较低。对社工的劝导和帮助持怀疑态度,社工在开展服务时候难以打破心理防线,建立起专业关系。
其次,涉邪人员往往有过比较强烈的情感和心理波动。经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涉邪人员在邪教组织的引诱和蒙骗之下,为满足各种心理需求而加入邪教,包括为祛病健身、修炼自身以提升境界、避灾保平安等。涉邪人员往往经历过社会挫折或者生活困境,例如患有癌症或者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生活困苦缺少支持和帮扶、突发事故导致事业生活不如意等。当他们在自身危机的困境中无法得到有效支持和帮助时,对社会及他人的帮助产生质疑和抵触。而邪教组织借用涉邪人员的曲折经历,表达虚假关心并描绘美好愿景,让涉邪人员仿佛找到了希望,造成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感的假象。并且邪教组织通过控制手段,导致涉邪人员与家人关系破裂、社会脱节等,造成严重心理创伤和情感波动,更难以接受社工的介入,容易产生极强的抵触和敌对情绪。
然后,群体特殊性使得社工与涉邪人员接触较少。涉邪人员一般具有偏执型人格特征,表现为对事物认知狭隘,对积极的人和事有敌意,性格及思想偏执,缺乏逆向及合作思维,较难沟通。对社工开展的服务工作表现出不接受、不耐烦,并且在初次接触到社工及工作人员的时候,将政府关怀和帮助视为对自身有威胁性。因此,社工在开展服务中要时刻关注涉邪人员的状态,同时注意走访及沟通频次,和涉邪人员的沟通较少,专业关系建立难度增加。
最后,社工专业技巧及经验积累影响专业关系建立效果。涉邪人员的特殊性要求社工具备丰富的心理辅导知识、反邪教知识及沟通技巧等,以便更好地了解及帮扶涉邪人员。但是笔者发现,社工初步接触反邪教工作时,缺少有效的工作指引及技巧培训,社工对反邪教知识、涉邪人员心理特征、与涉邪人员的沟通技巧等知识和技巧掌握不足,在开展工作的时候较为被动,部分社工表现出不知道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关系。
二、社会工作者与涉邪人员建立专业关系的策略
(一)做好心理准备
在开展涉邪人员社会工作服务前,社工需要提前做好心理层面的准备工作,减少心理冲突或者问题产生,主要包括友好的服务态度、避免救世主心态和做好打持久战准备。
首先,社工在面向涉邪人员开展服务时,保持正向友好的服务态度对与涉邪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具有正向的帮助。社工应该以真诚、开放、非批判的态度与涉邪人员接触,营造轻松、开放、安全的氛围,有助于涉邪人员降低防御心理。在涉邪人员讲述过程中,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专注倾听,并注意涉邪人员讲述的重点信息,同时避免在未完全听懂对方真正意思前与涉邪人员争辩。社工还应尊重涉邪人员的个体差异,尊重是建立友好关系的基础,避免刻板和歧视,避免对涉邪人员进行贬低和攻击,以免加剧涉邪人员的抵触情绪。
然后,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应该避免救世主心态。涉邪人员的自身经历、心理需求、生活需求等多种多样,社会工作的核心是“助人自助”,社会工作者应通过发掘或激发服务对象自身潜能,或调动服务对象自身资源,协助服务对象缓解或解决自身问题。社工应该在开展服务前客观看待社工服务能为涉邪人员提供的帮扶效果,避免对服务成效存在较高期望。另外,社工与涉邪人员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合作关系,社工应保持谦逊及开放的态度倾听涉邪人员意见和想法,避免一方高高在上,一方被动接受。
最后,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一般涉邪人员在误入邪教组织前已存在生活困境或心理困境等问题,被邪教组织裹挟后,涉邪人员被精神控制和操纵,出现自我封闭的复杂心理状态。社工与涉邪人员建立专业关系在短期内难以显示出明显成效,有时候还会遇到一些客观的因素,这些都会导致与涉邪人员的专业关系建立时间较长,需要社工对这个持久的过程有客观的评估和心理准备。
(二)做好能力准备
在工作开展之前,社工应该对自身能力进行盘点,同时依据自身能力制定可执行的能力提升计划,避免因为自身能力不足造成不良工作后果。
首先,社工应加强对反邪教相关知识的学习。包括邪教的本质、危害及传播方式,相关反邪教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等,确保自身工作符合规范和要求。其次,加强心理咨询及辅导技巧的练习,包括引导技巧、澄清技巧、共情、同理心等。然后,加强沟通与表达能力,清晰有逻辑的沟通表达技巧,能够与涉邪人员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同时也应与项目成员、政府部门等保持有效沟通,共同开展帮教服务。最后,社工要具备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反邪教工作压力较大,面对的情况复杂,社工应合理安排工作和作息,学会保持积极乐观心态,积极应对工作难点,不断努力和提升自身能力,积极履行社工职责。
(三)做好走访准备
在具体服务中发现,涉邪人员与社工见面并接受访谈时,大多都带着被动、抗拒、疑惑甚至是不安的情绪,给社工与其建立专业关系带来了挑战,直接影响到后续涉邪人员走访和接受帮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走访工作前,社工可以做以下准备:
首先,提前了解服务对象信息。反邪教社工可根据已有资料了解涉邪人员的个人信息、婚姻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情况等,根据已有信息进行假设,并根据需要进一步核查内容或信息准备初步访谈提纲,便于在走访时候对重点信息进行核查和面谈。
其次,制定明确的走访目标。根据涉邪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走访目标,例如了解当下涉邪人员的思想动态、了解涉邪人员生活困境、引导涉邪人员讲述相关经历等。在制定走访目标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化解涉邪人员的心理防线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社工在走访中应先以建立可信任的专业关系作为重点目标,消除涉邪人员对帮扶工作的抵触和排斥,再进一步培养涉邪人员的自我意识,重建社会支持网络,促进涉邪人员社会融入。
然后,社工在走访时应注意自身形象和仪表。社工在走访过程中展示的形象会直接影响涉邪人员的信任感和接受度,应着装整洁、得体,行为举止落落大方。社工在回应涉邪人员问题的时候,应用同理、共情的技巧,表达对其讲述内容的重视,了解和把握涉邪人员的用意和感受,可以通过复述和澄清的技巧回应,让涉邪人员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尊重。
最后,在走访过程中,社工应保持冷静、耐心。因涉邪人员对社工服务存在抵触和排斥的心理,在走访中涉邪人员可能会表现出激动或偏激的行为反应,社工应保持冷静,并使用温和、理性的方式与之沟通,如果出现较为激烈的想法或者争论,可以先暂停走访,避免加剧专业关系恶性发展。
走访结束后,社工还应总结走访经验教训,对过程中自身所运用的服务技巧进行反思和总结,以便下次改进,有助于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并为反邪教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1]吴琳.针对“全能神”成员心理帮扶策略的调查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23,(05):84-93.
[2]魏悦怡.心理学视角下邪教组织犯罪原因、防控的分析[D].山东大学,2013.
[3]麦小华.全能神邪教痴迷者矫正的社会工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4]吴宗宪,李易尚.当前我国女性邪教犯罪原因分析——以S省女子监狱160名女性邪教犯罪人调查为基础[J].法学论坛,2020,35(05):61-72.
[5]李竞宇.非自愿服务关系中的信任建构[D].华东理工大学,2023.DOI:10.27148/d.cnki.ghagu.2023.000158.
[6]赵冬雨.社会工作者与服刑人员家庭建立专业关系的本土化路径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20.DOI:10.27773/d.cnki.gzgqz.2020.000047.
[7]卿章艳,石圆圆.禁毒社工服务专业关系建立的误区和应对[J].中国社会工作,2022,(06):41-42.
编辑:暄暄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