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十一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0.56%,比2015年的6.20%提高了4.36个百分点,比《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前2005年的1.60%提高了8.96个百分点。可以看出,这几年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是不断提高的。
那么什么是科学素质?科学素质,也称科学素养,虽然没有确切统一地词义解释,但却有普遍认可的基本内涵。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到:公民具备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
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则指出: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是指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掌握基本科学方法,了解必要科技知识,并具有应用其分析判断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则认为:科学素质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
由此,可以总结得出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个体在知识、方法、思想、应用等多方面掌握并运用科学技术所具备的综合素养和能力水平。它涵盖以下几个维度:科学知识维度、科学方法维度,科学精神维度,科学决策维度。下面就从这四个维度,将科学和伪科学进行比较,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二者,从而在全社会弘扬科学,抵制伪科学。
一、科学知识维度:深厚积累与虚假拼凑
科学知识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实验和研究积累而来,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可验证性,建立在可重复的实验基础之上。科学家们通过严谨的研究方法,不断拓展和深化对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到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再到以数据、算法为基础的人工智能发展,每一个科学理论都是无数次实验和验证的结果,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反观伪科学,其知识往往是虚假的、拼凑的。特异功能中所谓的心灵感应、意念移物违背信息传递需要载体的基本物理学原理。而伪气功宣称的"外气"至今无法被科学仪器检测到,其运行机制也从未得到合理解释。有的说是生物电,有的说是磁场,有的说是未知能量,这种混乱正暴露了其理论的随意性。从科学知识维度来看,人体的生理结构和功能是基于生物学、医学等科学研究得出的,所谓的特异功能和伪气功所宣称的疗效,没有任何科学依据来支撑其原理,完全是对科学知识的歪曲和编造。
伪科学常常利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概念,断章取义地引用科学术语,制造出一种看似科学的假象。比如“永动机”“水变油”等伪科学理论,完全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这一经过无数实验验证的科学知识。只要深入探究,就会发现这些知识毫无科学根基,只是为了骗取公众的信任和关注。
二、科学方法维度:理性严谨与主观臆断
科学是认识论,更是方法论,强调理性、客观、严谨。科学家们通过观察提出问题,然后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最终得出结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步都需要严格的逻辑推理和实证检验。例如,在医学研究中,新药的研发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试验,从动物实验到人体临床试验,各个阶段都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而特异功能和伪气功这类伪科学所谓“研究”往往是主观臆断,没有科学的实验设计,不遵循基本的科学研究规范,完全背离了科学研究方法。
20世纪80年代,中国科研机构对特异功能进行过大量研究,但这些研究普遍存在实验设计不严谨,例如样本选取不合理。数据记录不完整,例如只记录了支持特异功能存在部分数据,不符合预期则没有记录,存在筛选数据的嫌疑。结果不可重复,例如张宝胜的“特异功能”表演,在一些场合能成功,而在有严格监督情况下就可能出现问题等等。
更为严重的是,许多特异功能的"实验"存在明显的欺骗行为。如著名的"耳朵识字"实验,后来被证实是通过偷看等作弊手段完成的,耳朵识字的唐雨在25次测试,偷看了19次,其余6次则拒绝辨认。这种违背科学诚信的行为,也与科学研究的严谨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三、科学精神维度:求真务实与盲目迷信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包含着对自身局限性的认知与警惕。科学家们秉持着对真理的追求,不断挑战现有理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哥白尼敢于质疑“地心说”,提出“日心说”,打破了长期以来的宗教迷信束缚;伽利略通过实验验证自由落体定律,挑战了传统的权威观点。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源泉。
而特异功能与伪气功的鼓吹者往往采取神秘化、绝对化的态度,拒绝接受质疑和检验。一旦被质疑,就用各种借口来搪塞,常用的托词是"心不诚则不灵",将无法验证归咎于质疑者的态度或现场环境等外因。这种态度与科学精神背道而驰,完全背离了科学的思维方式。
科学欢迎质疑,因为质疑是推动科学进步的动力。而伪科学的鼓吹者却试图建立一个不容置疑的权威体系,这正是伪科学的典型特征。
需要注意到,现代教育下的科学工作者,因对其专业领域的精通,往往有着更明显的“术业有专攻”情况,由专业壁垒而产生"专业竖井"现象,也即该科学家可能在自身研究领域具备严谨的科学思维,但当涉及跨学科领域时,其科学认知可能出现偏差。
在特异功能等伪科学领域,就因为有诸多科学权威的支持,一时充满了盲目迷信。在伪科学者们自我神化和权威加持的双重作用下,更激起了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对健康的渴望,甚至制造出一种神秘主义氛围,让人们盲目相信他们的虚假说辞。许多人不加思考、不做验证就盲目追捧,放弃了理性思考和对真理的追求,陷入了迷信的陷阱。
四、科学决策维度:造福社会与误导危害
科学应用与决策是基于科学知识和方法,旨在解决实际问题,造福人类社会。从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到医疗技术的进步,科学的应用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捷、健康和美好。政府和企业在制定政策和决策时,也越来越依赖科学研究的成果,以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实施5项提升行动,对象分别为:青少年、农民、产业工人、老年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其中,对于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在这一行动中的要求是,进一步强化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对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的认识,提高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的是为了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决策能力,树立科学执政理念,增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领。
可见,科学素质不能简单等同于学历、文凭、职务等因素,领导干部和公务人员的科学素质高低是事关国家决策正确与否的重要因素。曾经的水氢汽车始作俑者庞青年,狂言要建立十大生产基地,靠着这种拙劣的骗补方式,从各地累计骗走数千亿元,当骗局败露后,钱却拿不回来了,给地方经济造成了严重损失。
在社会决策层面,受到这类伪科学的影响,可能会导致政策失误,错误配置公共资源,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历史上,不少所谓的“特异功能研究机构”骗取大量资金,导致一些科研机构将大量资源投入伪科学研究中,不仅浪费了宝贵的科研经费,还影响了真正的科学研究。
而对每一个个体来说,伪科学在应用与决策方面也会误导个人的选择,带来危害。一些人轻信的“气功治病”,实则是伪气功,他们放弃正规医疗,导致病情延误。国家癌症中心《中国恶性肿瘤诊疗现状与趋势报告(2023)》指出:约8.2%-12.7%的肿瘤患者曾暂停或放弃化疗/放疗,转而尝试气功、中药偏方等替代疗法,且农村地区患者显著高于城市患者。
2016年10月11日手机环球网发表报道,61岁的张女士被诊断为卵巢癌晚期,无法手术治疗。她相信了所谓的气功大师邵晓华,邵晓华称用“气功原始点疗法”不打针、不吃药,最多5个疗程(35天)就能包治好,治疗费30万元。治疗过程中,邵晓华要求张女士连续辟谷6天,只喝大量浓姜汤来“饿死”癌细胞,还请人做“法事”驱“鬼邪”。然而张女士的病情持续恶化,体重从100多斤降到80多斤,最终于当年7月19日病故,事后才发现这位气功大师根本就没有行医资格,见势不妙后就一走了之再也无法联系。伪科学污染社会崇尚科学的大环境,伪气功误人害人,甚至成为产生邪教的温床,危害社会稳定。
真正的科学素质是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而伪科学则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顽疾。《纲要》明确到2025年的目标是: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5%,各地区、各人群科学素质发展不均衡明显改善。2035年远景目标: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25%,城乡、区域科学素质发展差距显著缩小,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所以,我们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质,增强辨别伪科学的能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才能享受科学进步带来的福祉。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