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海量资讯,其中不乏各种似是而非的伪科学言论,这些伪科学言论利用精心包装的话术诱导我们陷入认知误区。因此,学会甄别伪科学话术,已经成为我们在信息时代的必备技能。这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和利益,更关乎整个社会科学素养的提升。只有深入剖析伪科学话术的特点,了解其背后的误导机制,找到应对方法,我们才能从根源上避免被其迷惑,进而提升自身的科学认知水平,做出更加理性的判断和决策。
一、通过精心包装,化身为权威
伪科学话术往往缺乏真正的科学依据,但会通过各种手段伪装成权威,用看似合理的语言包装自己,通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制造虚假权威性。它们可能会引用一些模糊不清的“研究”,或者声称得到了某些“专家”的支持,但这些“研究”往往没有经过正规的科学验证,“专家”也可能并不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
今日头条中一则视频曝光了一位伪专家,她叫刘洪斌,真实身份只是普通的退休老人。最早是有个剧组想拍广告偶然找到了她,之后她就频繁出现在各个养生、保健广告中。前后扮演过中医专家、苗医后代、北大专家等9种不同身份的专家。她在广告中专门针对老年人推荐所谓苗药、痛风膏、心脑丸等名不副实、涉嫌虚假宣传的“产品”,自己获利同时也让请她出演的背后公司赚得盆满钵满,而被骗的老年人都误以为她就是专家,购买了产品,不仅经济受损,也延误了治疗,最后损失惨重。
二、表述夸张绝对化,忽视个体差异
伪科学话术常常使用夸张、绝对化的表述来吸引眼球。像“吃绿豆能治百病”“米汤完全可以代替母乳”这类言论,完全忽视了事物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事实上,人体代谢是一个精密调节的过程,没有哪种单一食物或药物能“神奇”改变它。科学的态度是严谨客观的,会认识到不同个体对同一事物的反应可能不同,而且任何治疗方法或营养来源都有其局限性。
央视新闻前不久揭露了一款号称包治百病的“特效保健酒”,推销者声称喝了这种酒可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风湿病等各种疾病。他们先以发鸡蛋、发面条等礼品福利诱骗老人参加活动,而后通过实地会销对老人们疯狂“洗脑”来推销这种产品。有受骗老人退休金才3000多元,但购买该产品却花掉了上万元。
三、刻意忽略语境,营造高端的氛围
伪科学另一种常见话术是滥用正面口号,比如“一切皆有可能”“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思维”。这些充满正能量和鼓励探索精神的话语,也被伪科学利用来误导公众。在科学领域,“一切皆有可能”是在尊重科学规律和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鼓励科学家大胆假设、勇于探索未知。
但在伪科学话术“装扮”下,它们被用来为缺乏证据的主张开脱。比如有人就在网上借用“一切皆有可能”“解放思想”等的口号去蛊惑人们,宣传他们所谓的脑力瑜伽,鼓吹可以用脑力或手法远程治疗疾病,改善身体状况。
四、以情感操控,取代理性说服
伪科学擅长利用人类的生存焦虑与即时需求,一般来说,健康、教育、美容等领域是伪科学的“重灾区”,因为它们涉及人们核心的基础需求——害怕生病、渴望聪明、追求年轻。伪科学利用人们对健康、安全的期待及未知的恐惧,夸大或虚构威胁,制造恐惧和焦虑,通过贩卖式的营销来影响人们的决策,混淆理性与冲动的边界。
尤其是对于老年人,话术更是精准狙击。据广东卫视报道,有记者卧底某保健品营销公司,起底了推销话术的几个递进层次。健康顾问开始是“赞美”,比如夸赞老年人特别年轻,皮肤好等等;接着是一对一的“隔离打断”服务,主要防止老年人之间互相讨论产品或价格,让每个人都处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再然后是“打压”,在医生“诊治”时,把健康情况说得特别严重,引起老人的恐慌;最后是“减压”,这时正式进入推销产品的环节。在推销过程中还会打着特供的名义,需要申请等饥饿营销手段诱骗老人。这样一套“组合拳”下来,老人们就甘心情愿地掏钱购买。事实上销售的这些产品不过是功能普通的保健品,对于治疗疾病根本不起作用。这种情感绑架式的营销策略,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围猎”,一旦陷入进去,它就有各种方法让人上当受骗,深受其害。
五、利用专业壁垒信息差,迎合思维惰性
从心理学角度看,人们普遍倾向于接受简单、直接的信息 ,以减少思考成本。伪科学话术深谙人性弱点,擅长将复杂的科学原理转化为极具感染力的生活化的语言,用简单的因果关系代替缜密的逻辑思考。相较于科学的语言因强调证据链和逻辑推理,显得“冷漠”且“冗长”,很难达到人们的心底的缺点,而伪科学话术则投其所好,用看似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将复杂的科学问题过度简化。
科学往往是复杂的,科研人员耗费经年累月整理出的实验数据,有时在网络上并不能第一时间能抓住公众眼球。而伪科学喜欢提供“快速见效”的答案,比如“每天喝某种营养素就能排毒减肥”这种营销话术就比“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听起来更诱人。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米汤代替牛奶”事件中,博主没有提及奶粉和母乳复杂的营养成分及婴幼儿成长需求,只是简单说米汤喂养孩子会更壮,这种简单粗暴的表述,却为很多人所吹捧,远高于科普专家严谨的营养成分分析和喂养建议的接受程度。
六、借助传统、天然等光环,抢占道德制高点
伪科学常把“古法”“纯天然”或“反资本”作为卖点,比如宣称“米汤喂养是中华传统”“过去的孩子喝米汤也长大了,所以比奶粉好”等等。但科学告诉我们,过去的婴儿死亡率远高于现代,而母乳和配方奶的普及极大改善了婴幼儿健康。传统经验有价值,但不能不加验证就全盘接受。
而伪科学正是利用公众对现代性的不信任,刻意打造文化认同,打着“西药伤身,中医治本”的口号,占据道德高地,暗示要揭露被资本被掩盖的真相,刻意营造出对立的氛围,加上网络的放大效应,快速增加了这类阴谋论在公众中的传播热度。
伪科学对个人和社会造成的诸多危害,与上述伪科学话术密不可分,而科学自身形成的专业壁垒,也客观上为伪科学提供了生存空间。为了努力改变人们可能更容易接受伪科学话术的现状,让科学语言更好地被接受,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应对和解决:
一是科普宣传贴近受众需求,注重内容通俗化。科普宣传的核心在于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大众易于理解的语言。内容应避免专业术语的堆砌,多用比喻、故事和生活化的案例来解释科学原理。同时,针对不同群体(如青少年、老年人等)设计差异化的内容,确保科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如教老年人查询正规机构官网以验证专家身份;比对正规药品和“神药”的包装、批准文号差异等方式,引导公众看清伪科学的真面目。
二是创新传播形式,善用新媒体技术。传统的科普方式(如展板、手册)虽仍有价值,但新媒体平台(短视频、直播、社交媒体等)能更广泛地触达受众。例如,通过短视频演示科学实验,用动画讲解身体各器官运行的奥秘等,理解科学方法的本质。还可通过直播的方式,邀请科学家进行在线答疑和实验演示。
三是构建多元合作网络。科普工作需要科学家、教育机构、媒体、企业和政府多方协作。科学家应主动参与科普,确保内容的专业性;学校可将科普融入课程,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媒体平台需承担社会责任,传播优质内容;企业可通过公益项目支持科普活动;政府则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营造良好的科普生态。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要线下场景优先,可以在社区活动中心、老年大学、菜市场、公园等场所举办科普讲座,结合免费体检、义诊等活动吸引参与。
四是强化互动与反馈机制。单向传播易使科普流于形式,而互动能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可通过线上问答、线下科学沙龙、公民科学项目(如天文观测、生态调查)等方式,让公众亲身实践科学。组织交流讨论,尤其让老年人分享自己遇到的伪科学案例,共同分析辨别。同时,建立反馈渠道,收集受众意见,及时调整内容与形式,形成“传播—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怡馨)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