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评论

加强高校宗教观教育,抵制非法宗教和邪教活动
作者:宋家本 李克钦   来源:薄荷茶社   日期:2025-05-19
打印

摘要:大学校园是学习研究科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宪法和法律规定,严禁在校园进行宗教活动。然而有些非法宗教组织和境外势力向大学校园渗透。为了坚决抵制非法校园宗教活动,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在大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教育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之成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什么是正确的宗教观,怎样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主题词:宗教观教育  抵制  非法活动


大学校园本来是一方净土,是学习研究科学、培养人才的地方,国家明文规定禁止宗教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八条规定,教育活动必须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令第21号)第四十三条规定,学校应当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在学校进行宗教活动。然而,有些非法宗教组织,如地下教会、宗教异端和境外势力向大学校园,尤其是民办高校渗透,拉拢腐蚀学生,造成学生思想混乱、进取意志衰退。这种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感到问题的严重,因此撰文紧急呼吁,加强校园管理,加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广泛开展反邪教宣传,有效识别和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一、为什么要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宗教问题是党治国理政必须处理好的重大问题,宗教工作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大学通过开设宗教普及课,宗教理论水平有所提高,但网上网下非法宗教活动频繁,严重影响了大学正常的教学活动,对青年大学生的成人成才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新时代,我们必须认真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提高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毕业后能更好地组织和凝聚广大信教群众,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一)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走入千家万户,除了利用互联网进行非法宗教活动外,非法宗教渗透到大学校园,一些不法分子,披着宗教外衣,打着宗教的幌子传播迷信思想,拉拢腐蚀青年大学生,有的大学生深受其害,沉迷于查找自己的星座,认为星座早已暗示人生方向。在互联网上造谣生事,分裂国家,违法敛财,把互联网生态搞得乌烟瘴气,网民被蒙骗。但非法人员进入校园进行非法活动,灌输非法教义,传播迷信思想,甚至一些邪教组织也伺机渗透,达到搞乱思想、分化瓦解的目的,使宗教被污名化、宗教教义被歪曲。


(二)增强国家民族认同的需要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紧密相关。正确的宗教观能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在奋进的新时代,宗教工作与民族工作交织,党的民族工作主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宗教工作是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实际上,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者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指向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共同体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保障。


(三)坚定信仰信念信心的需要


用正确的宗教观教育青年大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尊重团结信教群众,并不等于自己可以信教。信仰宗教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不同:信仰宗教,是坚持唯心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信仰宗教,依照宪法和法律是合法的,但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信仰宗教。如果一边申请入党,一边申请入教,不符合党章规定,依照党章规定,必须自动退党。如不自动退党,必须组织除名。同时,用正确的宗教观教育青年大学生,明白其中的原因,以便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共党员不能信仰宗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是靠革命理想和铁的纪律组织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无神论者。信仰宗教,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就滑向了唯心主义、有神论,就背离了自己的初心使命,就背离了党的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就会把自己的命运、党和人民的命运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就会丧失斗志,不思进取,就会变质。理论上的清醒,才能做到政治上的坚定。


二、什么是正确的宗教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系列关于宗教工作的新理念新举措,回答了新时代怎样认识宗教、怎样处理宗教问题、怎样做好党的宗教工作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九个方面:一是必须深刻认识做好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重要性;二是必须建立健全强有力的领导机制;三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四是必须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五是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六是必须坚持把广大信教群众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七是必须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八是必须支持宗教团体加强自身建设;九是必须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


(一)新时代宗教观的理论基础


宗教是一种古老而又现实的个人信仰,是重要复杂的特殊社会意识形态。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深刻揭示了宗教的社会根源、本质及其作用,并把宗教批判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共产主义革命联系起来,是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的起源。


英、法等国历经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而跨入资本主义大门时,德国却以“野蛮反对文明的斗争”进行宗教改革,导致分裂和纷争。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宗教批判运动从施特劳斯到鲍威尔再到费尔巴哈,都批判了宗教本身,下一步要沿着宗教批判所创造的条件向更广阔的领域迈进,对宗教的社会根源、本质、作用等问题作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为,是人创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创造人;宗教是“颠倒的世界意识”,是人民的鸦片;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对宗教的批判使人不抱幻想,能够作为理智的人进行思考和行动,关系着人的解放,对宗教的彻底批判和实现人的完全解放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既揭示了宗教产生的根源、宗教的本质、作用、批判的根据;又揭示了宗教批判与人的解放、共产主义革命的关系。


科学进步和社会发展证实了宗教的虚幻性,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


宗教作为人的一种信仰活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依然存在,人们依照宪法普遍享有从事宗教活动和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不得信仰宗教。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读本》强调,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坚持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群众宗教信仰,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党关于宗教问题的一项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是指公民有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同时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要最大限度把广大信教和不信教群众团结起来。


(三)正确认识合法宗教团体


合法的宗教团体是党和政府团结、联系宗教界人士和广大信教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合法宗教团体成员必须政治上可信、作风上民主、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能辨别出宗教团体的合法性,按照法律规定,合法宗教不会进入大学校园活动。而进入校园的非法宗教是披着合法宗教的外衣。因此进行宗教观教育,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就能抵御境外非法团体利用宗教进行渗透,防范极端宗教思想侵害。


三、怎样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树立正确的宗教观,是对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能力水平的考验,也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要求。要吃透政策,对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对涉及宗教的法律法规、条例、制度、政策能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正确运用。


(一)加强理论武装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宗教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做到思想一致、步调一致,始终保持正确政治方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并指导具体工作,真正见思想、见行动、见效果。加强理论武装,必须解决认识问题,做到真学,入脑入心,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前面讲过,共产党员,不信仰宗教,但必须尊重和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实践中对宗教问题存在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不认真学习理解党的宗教理论、方针、政策,将有神论与无神论对立起来,甚至视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异己力量,采取简单否定态度;二是缺乏政治意识,对利用非法宗教进行渗透活动视而不见,丧失警惕。要提高理论素养,掌握政策,有效区分合法与非法,做到既团结信教群众,又抵制非法宗教活动。


(二)加强校园管理


学校是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和无神论的场所。坚持教育与宗教相分离,防范、制止任何组织和个人在学校开展宗教活动,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因此,要把防范大学校园宗教渗透工作落实到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学校要利用宣传栏、橱窗、电子屏进行反邪教宣传。要对各年级学生开展普及宗教知识教育,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与民族教育、无神论教育结合起来,普及宗教知识,普及科学知识,破除青年大学生的迷信思想,激励同学们干事创业的斗志。教育部门要督促落实政策要求,加强思想文化阵地管理。严禁在大学校园传播宗教,发展信徒和设立宗教场所,举行宗教活动,建立宗教组织;严禁宗教教职人员讲授宗教课程、开设讲座;严禁师生穿戴宗教服饰、佩戴宗教标志及穿戴、佩戴带有宗教极端色彩的服饰标志。校内组织的报告会、研讨会、讲座等教育教学、学术交流活动,要严格审批程序,细化监管措施,防止利用学校讲坛、课堂宣传非法宗教思想观念。加强校园网络管理,防止利用学校网络进行传教。在加强校园管理的同时,还要时刻警惕防范,校外非法宗教和邪教对学生的侵害,发现苗头,及时采取防范措施,要在大学生中广泛进行防范邪教的警示教育,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三)团结信教群众


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就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对待宗教,遵循宗教和宗教工作规律,深入妥处宗教问题,结合宗教发展变化和宗教工作实际,不断丰富和发展正确宗教理论,更好指导团结信教群众工作,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坚持宗教中国化,要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不论本土宗教,还是外来宗教,都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信教群众,用团结进步、和平宽容等观念,引导信教群众,支持宗教在保持基本信仰、核心教义、礼仪制度的同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对教规教义作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要求、符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在团结信教群众过程中,构建和谐的宗教关系。宗教关系一般包括党和政府与宗教、社会与宗教、国内不同宗教、我国宗教与外国宗教、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的关系。处理我国宗教关系,必须牢牢把握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提高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用法律规范管理宗教事务的行为,用法律调节涉及宗教的各种社会关系。保护广大信教群众合法权益。


宋家本 仰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

李克钦 仰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副教授


编辑:亚亚

终审:曙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