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申——1969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原子物理系;198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宗教研究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00年任博士生导师;是儒教研究的代表人物之一。
古人眼中的星体有三种:一种是恒星,它们在人视觉中的位置基本稳定;第二种是行星,还有太阳和月亮,处于不断运动之中,但运动的轨道和速度相对稳定。第三种是彗星、流星和各种新星等等。它们的出现和运动速度都不稳定,甚至是突然出现,转瞬即逝。此外还有数量巨大、肉眼难以发现的天体,古人基本上不知道它们的存在。
所有天体之中,太阳、月亮最为明亮,与人类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它们不仅给人类的活动提供光明,提供能量,还是人类活动最基本的计时标志。今天各国都仍然使用的年、月、日,就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运动状况确定的。
太阳、月亮的运动状况,指的是它们在天空背景上不断经过的位置,就像汽车、火车在地上不断经过的国家、省市地区和车站一样。所谓天空背景,就是那些不动的恒星的位置。恒星众多,为了认识方便,人们把这些恒星划分成不同的群落,就像在地上划分出国家、省市地区一样。
二十八宿
在人类的视觉中,太阳运行一周在天空背景上所经过的路线叫黄道;黄道上的恒星一般被分为十二个群落,中国古代称十二次或十二宫。次,就是客舍或帐蓬,是太阳在每年十二月中的“旅馆”;宫,也是住处。月亮在人类视觉中所经过的路线叫白道。白道上的恒星一般被分为二十八个群落,中国称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舍。宿、舍,指的都是月亮“休息”的地方。由于太阳、月亮还有五大行星的运行轨道有交叉或者相近,十二次、二十八宿也往往是太阳、月亮和五大行星共用的行程标志。
据说首先是巴比伦人将黄道上的星星划分为12个群落,称12星座。这种划分传入古希腊后,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在二世纪将天上的星座扩大到48个。1922年,国际天文学界在古希腊划分天区的基础上,将星座扩大到88个。是今天天文学共同遵循的天文区划。
中国古代除了把黄道、白道附近的星体划分为十二次、二十八宿之外,北极星附近的星体还被划分为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合称“三垣”。垣,就是墙。不过不是一般的墙,而是宫墙。地上皇宫住着皇帝。天上皇宫住的是上帝。紫微垣里住着最高上帝和最重要的臣子,太微垣里住的是次一等的上帝和大臣。天市垣是天上的集市,里面住着为上帝服务的人员,如宦官、为上帝做工的织女等等。
与三垣类似,紫微垣也称紫微宫,指北极星及其周围的星体。外围的群星则被分为东西南北四宫,东宫称苍龙,西宫称白虎,南宫称朱雀或朱鸟,北宫称玄武,就是乌龟。这四宫把二十八宿又分成四个群落,每一星群涵盖着数个星宿。
具有中国特点的天区划分,还有所谓“分野说”,即将天上划分为若干区域,和地上的行政区划一一对应。战国及其以前指的是诸侯国,秦朝统一以后指的是州郡划分。分野说认为,哪个天区里的天象发生了异常变动,与之对应的地上区域,就可能有吉凶祸福事件出现。
把月亮运行的白道划分为二十八宿,每宿的星数和距离不是相等的。但印度则把月亮行道划分为均等的二十七份,称为“纳沙特拉”,意为“月站”,就像火车的车站一样。
对星星群落的划分不尽相同,命名的规则却大体一致。就是星座或星体的名称,多取材于地上的的事物,其中有动物,有人物,也有器物。西方星座的大熊、小熊、白羊、巨蟹,中国的青龙、白虎、马、牛、狗、鸡等等,都是取材于动物;中国古代的帝星、太子、后妃星,还有公、卿等星,西方的双子、处女、射手等星座,则都是取材于人物。西方星座的水瓶、盾牌、天秤;中国古代星座房、箕等等,都是取材于地上的器物。
如果对比一下中国和西方星座命名,则西方星座取材于动物的较多,而中国取材于人物的较多。被取材的人物之中,中国多是帝王公卿等宫廷人物,西方则多是一般人物。说明中国古代的占星,关心的主要是政治的优劣,国家的安危;西方占星关注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
编辑:Jackingsoul
终审:曙光